开栏语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代表委员们带着荆楚儿女的热切期盼,共赴春天的约定。在鄂全国人大代表和住鄂全国政协委员立足岗位谋发展,倾听民意察实情,深入调研探思路,用一份份合格的履职答卷,践行支点建设中代表委员的使命与担当。本报今起开设“喜迎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履职风采”栏目,展现他们的履职作为,记录他们的履职心声。敬请关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文物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营养和智慧,将为我们聚力支点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作为人大代表,我将始终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声、出力。”2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荆州文保中心已为国内27个省市、130余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帮助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复活”,数量多达13万枚。多年来,方北松致力于“复活”简牍。他独创的简牍脱色、脱水工艺,抢救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简牍文物。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方北松深知,保护文物、传承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他对自己的职责使命,又有了新的认识。
2024年全国两会,他提出文物大省应提高文物保护工作预算的建议,希望文物大省(如河南、陕西、山西等)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加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保护、出土文物保护、馆藏可移动文物保护与数字化以及相关文保专业机构的经费投入保障,做到守土有责,应保尽保。
“建议提出后,相关部门认真给出了答复,表示将对各文物大省持续跟踪调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施策,推动地方政府增加文物保护投入。同时,也会督促各地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经费使用效率,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质量。”方北松说。
当前,荆州正统筹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方北松多次前往项目建设现场考察调研,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角度给出专家建议,同时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联系有关部门给出指导意见,推进项目落地。
今年全国两会,方北松准备从文物修复技术领域提出相关建议,主要聚焦简牍信息提取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研发方面。
“过去我们使用的设备是进口的,即将面临停产。”他说,从文物保护工作现状来看,自主研发这项设备不仅能提升简牍信息读取能力,还有利于考古工作发展和提高。因此,他希望能推动这项建议尽快落实。
今年湖北“新春第一会”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使命在肩,新征程就在眼前”。方北松说,他将继续坚守在文物保护工作一线,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技术创新研究,产生更多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成果,为加强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受人民所托 为人民办事
□ 曾雅青
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方北松最自豪的是修复了那么多的竹木简牍,没有一枚毁掉,没有一枚遗失。而作为人大代表,他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建议能真正发挥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不论是建议地方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投入、建议开辟考古新出土(出水)珍贵有机质文物保护工作绿色通道,还是建议研发新的考古设备,都是他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深入调研,提出的实实在在的建议。
作为人大代表,受人民所托,为人民办事。我们期待有更多符合群众期待、契合国家发展的代表建议落实落地。
详见2月24日湖北日报一版>>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