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巨轮往来穿梭 装卸红火繁忙


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目前,湖北省亿吨大港数量突破4个,位列长江中上游第一位,推动湖北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迈进。

春节期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一线,探访武汉阳逻港、黄石新港、宜昌港、黄冈港。武汉阳逻港已开通5条国际直达航线,码头24小时不打烊;黄石新港的码头工人,不时展开紧张的卸货、装货“接力赛”;宜昌白洋港区预计整个春节期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0标准箱;黄冈唐家渡港区临港新城综合码头,工作人员正卸载1.2万余吨货物。

武汉阳逻港:国际直达航线连轴转

1月31日17时,从中国香港驶来的巴拿马籍康顺88号船舶顺利靠泊武汉阳逻港,这是乙巳蛇年长江中上游迎来的首艘外籍入境船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胡艳 李怡君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胡玲玲

一路向东,武汉长江北岸10余公里的水岸线上,巨轮停满泊位,卡车来往穿梭,数不尽的岸桥、龙门吊、集装箱映入眼帘。春节期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湖北港口集团阳逻港区探访。

“连轴转,码头24小时不打烊。”大年初一,天气晴好。上午7时45分,岸桥起重机操作员李小龙正熟练地远程操控摇杆。江面上,来自印尼的万吨巨轮停泊在岸边,一包包镍矿包被机械手准确地放进大卡车。

在阳逻港历史陈列室里,一张大幅照片将时针回拨到11年前。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考察阳逻港,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为阳逻港发展导航定向。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湖北省和武汉市全盘谋划,精心布局,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将阳逻港作为盘活黄金水道大棋局的“棋筋”。

2021年6月,湖北港口集团成立。全省48个港口作业区实现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运营一体化。2022年,阳逻港三个作业区合而为一,实现历史性整合。

2013年,阳逻港仅有4条内河航线,船型小、班期少。“如今货物在武汉上船直达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和印尼,不仅节省时间,还降低运输成本。”刚刚抵达日本的“华航汉亚2”轮船长在视频连线中介绍。

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领域。此前,循环产业领军企业格林美从印尼运输回国的镍矿,只能采取省外港口中转及跨省陆运方式,不仅运输时间长,物流成本也较高。2024年11月30日,“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直航航线仅用4个月就正式开通,开创印尼直达湖北的“点对点”“一船到底”运输新模式,被称为江海联运的“水上高速”。“海船卸完镍矿,运载回去的是湖北产的机电产品。”李小龙介绍。

截至目前,阳逻港已开通5条国际直达航线、16条长江主线航线和8条长江支线航线。这些航线与40条多式联运通道“排列组合”,铁水公空比翼齐飞,持续织密通达全国、辐射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

“10年间,阳逻港年集装箱吞吐量从86万标箱增至238.1万标箱,进出口货物总量占湖北省比重60%,跻身全国集装箱港口先进行列。”湖北港口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黄石新港:迈向亿吨大港、千亿园区、港口新城

1月31日,大年初三,黄石新港码头前大型货轮往来穿梭,货物装卸一刻不停。(通讯员吴晓波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肖露 通讯员 徐燕玲

“呜——”货船的鸣笛声开启黄石新港忙碌的一天。

1月31日,农历大年初三,黄石新港码头前大型货轮往来穿梭,货物装卸不停。

11时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港口作业区见到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安全部工作人员吕贤基时,他正仔细巡查作业区安全生产情况。根据工作安排,来自黄石新冶特钢的一批订单产品将在春节期间发出。

不远处,随着满载钢材的货车陆续驶入作业平台,码头工人立即展开一场紧张的“接力赛”。只见数层楼高的卸货机在头顶轰鸣旋转,巨大的抓斗上下飞舞,一把把将钢材装上船。

“春节期间,港口‘不打烊’。”吕贤基说,2024年,黄石新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面对一艘艘货船,自己和同事们早已驾轻就熟。

作为港口装卸作业的基本单元,泊位的数量和配置直接影响港口的吞吐能力、船舶在港的状态及港口效率。从黄石新港放眼望去,像这样的现代化码头泊位伫立在长江之畔,一眼望不到头。

黄石新港位于黄石市阳新县棋盘洲,是长江中游少有的深水良港,枯水期码头前沿最低水位也能保持6米水深。2014年,黄石市与深圳盐田港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整合长江岸线资源,建设黄石新港,拉开黄石“一城一港一主体”的新格局。自2015年开港后的十年间,黄石新港陆续完成一、二、三期建设,逐步成为湖北东向开放的“桥头堡”,迈向亿吨大港、千亿园区、港口新城。

吕贤基告诉记者,黄石新港常年进港货物主要为煤、矿石、粮食等原材料,出港货物多为湖北造精品板材等产品,“这些货物通过多式联运,实现了快速进出港。”

2018年,黄石多式联运地方铁路正式开通,率先在长江中游建成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水铁联运枢纽港。去年,黄石新港被纳入“长江班列”运营体系,实现“黄石—洋山”“黄石—韩国釜山”等货运航线的常态化运营,开创“江海直达+长江班列”物流新模式。

不断补充更新的卸货抓斗见证着黄石新港贸易“朋友圈”的变化。在卸货区,摆放着近20种有一人高的大抓斗,随着进出港货物品类不断丰富,黄石新港便为客户量身定制这些大型抓斗。一直以来,港区没接过木材订单。去年,得知省内一家知名板材企业从海外进口大批木材,黄石新港出资20多万元赶制抓斗,确保了这笔进出口贸易顺利完成。

宜昌白洋港:24小时“换人不停机”

2月1日,正在作业的宜昌港白洋港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繁忙的宜昌白洋港,笼罩在一片细雨霏霏中。

岸上,3台岸桥式起重机,6台门式起重机,一字排开,高高耸立。岸下,6艘货轮停靠在泊位上,正在装卸货物。

2024年,宜昌港创下1.49亿吨的吞吐量,白洋港正是核心港区。

“陈师傅,新年好!”上午10时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冒雨登上岸桥式起重机,转过一层层之字形镂空舷梯,在离地18米高的驾驶室,见到了操作手陈飞。

今年33岁的他,是宜昌猇亭人。

“这是你今年春节第一次当值吗?”

“不是,我正月初一就在上岗,今天是第二次。”陈飞的驾驶台底部是镂空的,这是方便他向下俯视。

此时,从武汉驶来的“江集运1271”集装箱船正在卸货。紧握两个手柄,陈飞全神贯注操作着,10吨重的长方形吊具,在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下,缓缓向船舱落去,江水就在脚下。

“干这个工作,一要稳,二要准。”陈飞说。

记者看到,吊具落到船舱内的集装箱上方时,四个锁头与集装箱的四个锁孔完全吻合。

“当吊具上的白色指示灯亮起,表明可以起吊。”陈飞一边操作一边对记者说。

随即,吊具抓牢集装箱,升空后缓缓向作业区移动,最后稳稳落到下方拖式货车上。操作流程看上去十分枯燥,且容不得半点差错,陈飞一天要做150次左右。

当天,和陈飞一样,在白洋港区一线当班的员工共有24人,确保520个标箱的计划顺利完成。

在中心控制室当班的段翔,也是其中一员,作为调度员,他时刻看着16块屏幕,紧盯着港区的一举一动:“春节这几天,运进来的主要是糖蜜,供应安琪集团,出口商品以磷酸二铵和化肥为主。”

白洋港区生产操作部经理沈亮,已在宜昌港口工作了25个年头。正月初四这一天,他也在当值:“白洋港区今天是24小时作业,换人不停机。预计整个春节期间,白洋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800标准箱,件散货吞吐量达到2万吨。”

与白洋港相距不远的云池港,春节期间也在正常作业,刚创下3天吞吐量突破7万吨的“开门红”;新年伊始,枝城港也以昼夜吞吐量5.94万吨的业绩,刷新开港以来历史纪录……

宜昌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作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宜昌市正在深入实施枢纽赋能发展战略,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努力成为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

黄冈港:吞吐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近日,黄冈唐家渡港区临港新城综合码头内,门坐式起重机挥舞长臂,装卸集装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通讯员 王萍

门吊林立,集卡穿梭……2月1日清晨,黄冈唐家渡港区临港新城综合码头一片繁忙。

3号、4号泊位上,一艘艘满载玉米、大豆的货船正在排队卸货;1号、2号泊位上,一个个装满的集装箱等待装运。

“胡班长,把绿色集装箱放置在左侧第一排!”

“收到!”随着现场起重指挥员的口令,高高耸立的龙门吊挥舞长臂,将集装箱精准码放至货轮上。

“呜——”上午9时许,汽笛长鸣,黄冈—武汉集装箱城际航线“天天班”准时启航,满载电子产品、化工品等货物的十余个标箱驶向阳逻港。

临港新城综合码头现场负责人陈骥介绍,春节期间港口及附近锚地停泊了10余艘船舶,1.2万余吨货物待卸。

陈骥介绍,为保持节日期间粮食稳定供应,初一到初三,日均2艘货轮停靠码头装卸货物。

初四起,来自团风、黄州、麻城、蕲春等地的石材、粮食、矿石、钢材等大宗物资将通过码头运往川渝、江浙沪等地。为保证每日数千吨粮食货物及时完成装载,一线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作业。

黄冈市港航中心副主任杨晓东高兴地晒出去年全市水运事业“成绩单”:2024年,黄冈港口吞吐量达1.99亿吨,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7.96%。

正值新春,杨晓东还带来两个好消息。目前,武汉新港唐家渡一类口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已建成,正在筹备国家级验收。验收通过后,将实现本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电产品和农产品等集中出口。

与此同时,全国首个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设计的铁水联运项目——武穴港区铁水联运综合码头项目正顺利推进,码头转运站、变电所已大体成型,有望于今年3月建成投运,将打通京九铁路至武穴港“最后一公里”,助力大别山通江达海。

黄冈港,正在成为长江沿岸发展的重要开放通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黄冈紧邻长江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以沿江捎带、水水直达为载体,加强长江流域和跨省城市的航线合作,研究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提升开放通道能级,助力更多黄冈好物通江达海、出山出圈。”展望未来,杨晓东充满期待。

(来源:江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