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界,全球AI初创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在金融界,国际资本对AI领域的投资重心也在悄然变化。
CNBC 蒋钰:现在全球AI竞赛颇有白热化的趋势。在中国春节期间,中国企业DeepSeek的热潮就引发了海外科技界以及投资界的关注,而引发讨论的一大关键之处就是它在拥有较高性能的同时,还有低成本的特点。
这张图由投资机构富达国际统计,展示了OpenAI和DeepSeek在每百万Token定价上的差异。可以看到,与OpenAI推出的几代模型相比,DeepSeek R1模型的价格很有竞争力。
随着训练AI模型成本降低,AI模型的低成本化就有望扩大应用场景。现在在AI领域我们也看到了“重心转移”的迹象,从基础设施相关的投资转向了应用层面。
当下科技巨头们仍在加大AI投资。根据美国四家科技巨头: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的财报,四家公司2025年资本支出总额预计将超过3200亿美元,同比增长40%。但是华尔街对此的反应已经和去年有所不同。
这张图表就明显展示了市场态度的变化,去年4月,在包括微软等科技巨头们宣布资本支出计划后,一众AI基础设施相关的公司,例如芯片、散热等各个领域,股价普遍大涨。但如今,情绪明显放缓。
澳大利亚资管公司Alphinity全球投资组合经理 特伦特·马斯特斯:基础设施板块的利润空间已经受到了挤压,所以我们仍然持有英伟达,但仓位比之前有所下调,并且削减了一些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外围资产敞口,将这部分资金重新分配到了市场上的其他领域。
专家指出,从历史上看,科技行业的变革往往遵循一定的阶段性规律。以互联网时代为例,最初是那些“赋能者”受益,比如半导体公司,然后进入基础设施的层面,包括云计算、设备和电力供应相关的企业,最后才是应用和服务层面,而分析认为最终大部分的价值都会在应用推广后释放出来。
英国投资公司璞米资本执行主席 库尔特·比约克伦德:我们主要投资于应用层面,无论是作为企业还是消费者都会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人工智能。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全球多资产策略主管 约翰·比尔顿:麦肯锡发布过一份报告,认为AI的采用进程大约完成了25%至30%,也就是说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推动这一进程的并不只是硅谷的大型科技公司,而是那些轴承制造商、保险公司等企业,他们正在考虑自动化自身的部分流程。
因此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一大趋势就是,2025年,市场的焦点开始转向垂类AI应用。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的最新报告,垂类AI应用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去年51亿美元大幅扩张至2030年的大约471亿美元,到2032年还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