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膺国家物流枢纽!为什么是荆州?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荆州首次跻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名单,成为湖北省继武汉、宜昌后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一“国字号”头衔的落地,既是国家对荆州战略地位的认可,也是其综合立体交通和物流潜能释放的必然结果。荆州凭什么?答案藏在它的区位、产业与未来规划中。

黄金水道与“十字路口”的天然禀赋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坐拥全省一半的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经济带与“四横五纵”国家物流大通道的交汇点,浩吉铁路与焦柳铁路在此与长江交汇,形成“双十字”铁水联运的黄金节点,煤炭等大宗商品可在此高效转运,支撑起“买全国、卖全国”的物流网络。荆州市所辖8个县市区全部依江而立,按照《荆州港总体规划(2035)》,港口码头已覆盖全部县市区,初步形成“一港九区”的发展格局。

荆州港作为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湖北港口集团区域港口的重要一翼,是南北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两湖平原交通物流“中心”,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让荆州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近年来,荆州港全面构建“江海联运、铁水联运、水水中转、沿江捎带”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已与沿江、沿海、重要港口及铁路建立各类航线通道近40条,业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江经济带、中部、西南、西北及焦柳、浩吉铁路沿线地区,对外间接辐射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对内直接辐射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服务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40%,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向发展优势转化。

2024年,荆州港口吞吐量突破9000万吨,预计2025年迈入“亿吨俱乐部”,成为湖北第五大亿吨港。2022年3月,“云南水富港——荆州车阳河港”集装箱航线实现双向对流,形成磷矿箱下行、铁矿箱上行的发展格局,助力荆州车阳河港打造成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磷矿集散中心;同年6月,中欧班列“荆州号”开通,服务美的白色家电高质量出海、快速直达全球市场;2023年开通荆州—成都铁水联运双向“长江班列”,运输时间从10天降低至3天,推动荆州与川渝产业高效互联互通;2024年,“舟山—荆州”江海直达航线开通,航线将运输时间从10天缩短至6天,每吨货物成本降低10元,打通了内陆与沿海的“黄金水道”。

荆州正加速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高质量航线通道网络加速密织,荆州在双循环中的位势不断提升。2025年,荆州将继续推进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建设。据湖北港口荆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松滋车阳河港区进港铁路2025年将建成,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后,后方400多家园区企业进出口货物将实现无缝换乘,企业物流成本每年可节省600万元。

产业与物流的“共生共荣”

荆州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产业聚集地。2024年,荆州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位列第87名。

煤化工巨头的选择。华鲁恒升投资460亿元的煤化工基地落户荆州,得益于浩吉铁路的煤炭运输与长江水运的低成本优势。全长1813.5公里的浩吉铁路是我国南煤北运的重要大通道。浩吉铁路停靠荆州,弥补了湖北煤炭资源的不足。通过浩吉铁路,华鲁恒升生产的工业醋酸可以通过长江高效地运往全国多地。

去年8月,荆州江陵石化码头建成开港。码头的运输船和华鲁恒升的厂区储罐间,搭建起了5公里的专用管道,让工业醋酸“出厂”便直接登船。华鲁恒升(荆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召营介绍,公司物流过去以汽车运输为主,江陵石化码头启用后,一年可节省超过2亿元的物流成本。

产业集群赋能枢纽。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依托港口形成集聚效应。2025年荆州签约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项目60个,引资超800亿元,成发科技、美信半导体等企业落地深化产业集聚。在荆州经开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形成转向系统、安全气囊、汽车灯具等20多个系统的300余种零部件产能规模,覆盖国内外市场。恒隆、法雷奥等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升级,并拓展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另外,美的集团等企业投资布局智能家电产业园,依托港口物流优势降低供应链成本,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链条。通过质量提升项目、技术培训等措施,推动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增强品牌竞争力,2023年新增13条江海联运通道助力产品外销。

荆州市推出了《荆州市创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这是荆州市获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后的又一快递进阶举措。目前,华中(荆州)物流园项目正有序推进。预计建成后,到2025年,荆州将建成区域性分拨中心8个,快递业务量超过两亿件,快递业务收入预计达15亿元,行业自动化率超过80%,日处理能力500万件。人们十分关注的快件延误率、损毁率、丢失率和申诉率将进一步降低。

“十三五”以来,荆州交通跨越式发展,让这座古城快速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更将居中部之中的地理区位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过江通道飞架南北,建成荆州长江公铁大桥、石首长江大桥、洪湖嘉鱼长江大桥、洪湖赤壁长江大桥,荆州过江通道增至6座;高速公路连片成网,洪监、沙公、潜石、江北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五纵三横”高速网,高速公路里程增至807.8千米。

荆州沙市机场建成通航,航线通达国内24个主要城市。2024年,共保障进出港货物共927.211吨,进出港旅客104.07万人次,同比增长25.8%,增幅居全省机场首位,成功跻身“百万级机场”行列,今年,荆州沙市机场继续新开航点,加快推进改扩建工程。计划完成旅客吞吐量11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0吨。

未来的“万吨级”想象

2024年,荆州市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铁水物流运行体系,港口经济增速位居全省前列。1—9月,荆州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813.37万吨、同比增长20%;集装箱吞吐量20.19万标箱、同比增长28.71%。集装箱增长量在全国内河港口保持领先。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荆州市港口货物总吞吐量超过9000万吨,预计2025年超过1亿吨大关,将成为继武汉、宜昌、黄石之后的第四个亿吨大港。荆州港拥有十个港区,铁水联运发展已成为推动港口吞吐量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松滋港区车阳河码头,进港铁路已全面进入铺轨阶段,该铁路将焦柳铁路延伸至港口,通车后港口货物可无缝对接铁路;在江陵港区,江陵石化码头已正式投运,后方仓储基地和进港铁路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中,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中游液体化工品铁水联运储运基地。目前,国家规划中的“荆汉运河”项目,拟新建运河236公里,估算总投资784亿元。运河投用后,初步估算可缩短航程260公里,减少运输时间约14小时,每年降低物流成本300亿元以上。未来可通行万吨级船舶,彻底激活荆州的长江中游枢纽地位。加之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持续推进,荆州有望成为衔接上游重庆与下游武汉的“航运心脏”,推动中西部物流大动脉全面升级。

从“九省通衢”的配角到“国字号枢纽”的主角,荆州用区位、效率与产业协同书写了答案。这里不仅是长江的“黄金分割点”,更是内陆开放的新支点。随着亿吨大港的冲刺与国家战略的加码,荆州正以水为笔,绘就物流强国的中部篇章。

(来源:长江云新闻)

(作者:温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