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武汉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支持关键技术突破,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
这是继《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描绘“蓝图”后,武汉首发人工智能支持政策。
“光谷曾出台全国首个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武汉建有全国首个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全国首个大型社会模拟器诞生在此,武汉还是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跨越长江通行的城市。”武汉市经信局人工智能处主要负责人介绍,“可以说,在武汉向上而行的历程中,从来都有敢为人先的勇和‘智’。发展人工智能,不能缺席、不能落后——我们真切感到时不我待。”
《措施》锚定“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和产业高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大模型、智能体、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分别从支持关键技术突破、强化普惠算力供给、增强模型创新能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10个方面给予支持。武汉市经信局人工智能处主要负责人介绍,措施有三个亮点:“精打细‘算’”“群策群‘智’”“‘用’智施谋”。
“精打细‘算’”,指的是《措施》强调普惠性,尤其是算力供给要“投小”,雨露滴进细缝,让每棵树苗都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措施》提出,根据算力使用情况每年设立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算力服务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对企业使用算力服务费用给予50%最高20万元补助,补助期限不超过三年。
普惠算力助推新兴企业“破壳”,已被验证。据介绍,杭州人工智能小镇阿里云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成本仅为传统方案1/3的算力支持。深度求索训练千亿参数模型时,算力成本比其他城市低37%。
“人工智能‘三驾马车’中,算力是基础。”武汉市经信局人工智能处主要负责人介绍,“发放‘算力券’正是瞄准武汉算力使用调度还不够、中小企业使用算力时成本较高的痛点。”
同时,《措施》提出,引育高端人才、汇聚形成人工智能百亿基金投资生态等,注重补齐要素。
“群策群‘智’”,指的是提倡开源协同。《措施》指出,对开源开放、协同共享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服务效果评审,经评审通过的,按照平台实际建设投入费用给予30%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对人工智能领域中试平台,根据设备投入、开放频次、服务质量等,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
“《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要达到这个目标,年增速就要达到30%—40%。要‘快长个’,就要‘吸收好’。”武汉市经信局人工智能处主要负责人解读,对标杭州深度求索的经验,开源模式大幅降低了AI模型的训练成本,“一方面,武汉补给算力‘补营养’,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群策群智提高营养吸收的效率”。
“‘用’智施谋”,指的是以“用”为导向。武汉更注重垂直大模型带来的应用变革。《措施》提出,要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工业质检、教育、医疗、遥感、文创、金融等领域每年遴选一批性能先进的垂直行业模型,对牵头研发单位按照研发和算力成本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支持在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先行先试应用。还提出,每年遴选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项目,按照项目总投入资金给予30%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