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工业旅游城市·文化之魂 | 中国钢铁摇篮——汉冶萍之迁

云上黄石报道(记者 南海 唐崖岩)1937年7月7号,伴随着卢沟桥的隆隆炮声,一场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大对决正式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殊死对决中,作为中国“钢铁摇篮”、“水泥故里”的黄石,为拯救民族工业、保卫国家的战略资源,谱写了一曲慷慨激越、响遏行云的西迁壮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汉冶萍公司达到空前繁荣,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第一家大型钢铁股份公司,第一家钢材出口企业,第一家制定国家标准的企业。这引起了日本的垂涎,仅从1900年到1945年的45年间,日本人一共从汉冶萍运走了矿石多达1500多万吨。

工业西迁,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而特殊的经济建设战略,以四川、云南、贵州、湘西为主建立新的战时工业基地,抢救以武汉、大冶为中心的湖北钢铁、水泥工业。

1938年4月底,大冶厂矿的拆迁工作正式启动。从1938年6月开始,武汉、大冶地区钢铁、水泥厂矿的拆迁工作,在三路日军的步步逼近和成群架日机的轮番轰炸中,逐步从全力拆卸,转为边拆卸、边抢运,进而转为全力运往宜昌。

怎样才能将这些设备安全地抢运到重庆?这项急难险重的任务,落到了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当时中国长江上最大的船运公司——民生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兼总经理卢作孚手中。

为了增加运力,卢作孚征用到民间木船850多条,用于运送九万多吨物资和三万多人员,同时,临时增加顾工3000多人。尤其是在抢运策略上,卢作孚创造性地实施了“三段式航行”,大大扬缩短了抢运航程,加快了起运频率。

经过日以继夜的努力,到1938年12月,民生公司的轮船及所调用的船只,在预定的40天内,惊险地地从宜昌运走了全部人员和绝大部分的机器物资。

钢铁工业的西迁,使一批钢铁厂、兵工厂在长江上游的大后方,又相继建立起来。其中,大冶铁矿的设备,主要是转移到了重庆,用于兴建南桐煤矿、綦江铁矿和重庆大渡口钢铁厂。据统计,抗战期间,重庆兵工部门承担了全国枪械弹药三分之二的份额。而生产这些武器弹药所依赖的钢铁原料,几乎全部来自大渡口钢铁厂。这些在大后方建立起来,流淌着汉冶萍公司血脉的钢铁企业,为中华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邓磊)

(作者:云上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