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亚洲第一:汉冶萍大高炉

1917年5月,在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两座堪称当时亚洲第一的日产铁450吨的大高炉在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大冶铁厂(现为湖北新冶钢集团)正式开工兴建!

据《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一书中论述: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汉冶萍公司实际上拥有了当时亚洲最大和最先进的高炉。今天,大高炉的炉架、水塔、栈桥等三处历史遗迹尚存于新冶钢集团汉冶萍广场,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苍凉而凝重,似乎在述说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汉冶萍与大冶铁厂

大冶铁厂是中国最早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重要组成部分。

1908年,时任清朝邮传部右侍郎的盛宣怀接办张之洞的事业之后,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三家合并,成立了“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1913年春,又被委任为汉冶萍公司董事长。

当年5月,汉冶萍公司在上海召开股东大会,讨论通过了向日本借款1500万日元(约折合华银700多万两)的议案及扩建大冶新厂的计划。同年10月,日本政府通过了向汉冶萍公司贷款的决定,同时提出了4项苛刻条件:以汉冶萍公司的全部财产作抵押,并向日本供应1500万吨矿石和800万吨生铁。

清朝末年,中国不断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割地赔款,国库空虚,无力发展事业,只有对外举债,而各列强国家觑觎中国丰富资源和市场,借此对中国进行掠夺。据史料记载,在此之前,德国得知盛宣怀需要资金扩充汉冶萍公司的信息,曾向清朝政府建议,以大冶铁矿作担保,可以借500万两银给汉冶萍公司。日本特务获知该情报后,密告日本政府。此后,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令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日本兴业银行等与盛宣怀谈判,以大冶铁矿头等矿石和低廉的价格,抵还本息,向日本银行借款。甚至,还先后两次向民国政府和袁世凯提出,中日合办汉冶萍,终因多数股东和全国舆论反对,没有得逞。

1913年12月,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八幡制铁所、正金银行正式签订了借款1500万日元的合同。用这笔巨款中的900万日元作为扩建大冶新厂等费用,其余600万日元偿还此前日本的贷款及利息。至此,由于债务关系,汉冶萍的发展处处受制于日本。

充满梦想的大冶铁厂

汉冶萍公司规划的大冶铁厂临江而建,东起西塞山,西达石灰窑镇,南抵黄荆山北麓,北至长江中心(均在今黄石西塞山区境内),既靠近主要原料产地——大冶铁矿,又得长江水运交通之便。占地达4186亩。

初始,汉冶萍公司的气魄很大,计划安装“最新最良之化铁炉”,把新厂建成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新式钢铁厂。并设想于1914年开始动工,1916年底建成,1918年正式投产,年产铁40万吨。其年产量相当于民国元年(1911年)全国生铁产量的2倍多。

在选厂址、购土地的同时,汉冶萍公司派员与英国、日本等专家赴英、美两国考察炼铁新法和招标购新式炼铁设备等。很快就收到了美、英两国五家公司的标单。其中以美国摩尔根制造公司价格最便宜,所投标单和图样最为精详,汉冶萍公司遂决定向摩尔根制造公司订购机炉。不料日本三井洋行从中插手,串通公司内部有关董事从中作梗,打乱了订购机炉计划。汉冶萍公司只好改由三井洋行出面经手,于民国五年(1916年)转向美国列德干利公司订购了两座日产生铁各450吨的高炉,造价22.35万美元。后来,美国列德干利公司又以“料价增涨”等理由,和取消合同为要挟,迫使汉冶萍公司追加4万美元。此后,又一拖再拖,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高炉及附属设备直拖到1920年才交齐。但仍缺少零部件,汉冶萍公司只有自行铸造配置。

高炉炼铁是钢铁生产中的重要环节。20世纪初,高炉炼铁得到迅速发展,美国的大型高炉日产生铁量达450吨,容积达800立方米左右。这两座大高炉,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技术。

 命运多舛的大高炉

然而,大冶铁厂两座大高炉在兴建中却命运多舛。据原湖北省冶金工业总公司编簒的《汉冶萍公司志》记载:大冶铁厂的建筑工程由总工程师大岛道太郎总负责。工程项目大部分由日本洋行总承包,再转包日本包工头或中国包工头负责。日本大仓洋行承包最多,两座日产铁450吨的高炉工程和其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均由该洋行承包。

两座大高炉,编号为一号和二号,同时于1917年动工兴建,一号炉进度在前。两座高炉炉体砌筑安装工程开始时,正是汉冶萍公司在汉阳、萍乡等地经营接连失利的时候,整个公司的经济也产生困难。因而公司就把振兴事业的希望寄托在大冶铁厂上,催促高炉加紧施工,争取早日出铁。为此,公司拟定了“开炉筹备简章”和“开炉特别奖金简章”,条款中规定如能提早开炉,分别给参与建设者不同的奖金并加薪,还特地拨银洋2000元作为开炉庆典之用。

然而,大冶铁厂几次拟定一号炉开炉生产日期,均告落空。原拟定在1922年3月27日公司第一届股东大会召开的一天点火开炉,连贺电都从上海发出来了,但当日夜间发生吊车出轨事故,开炉日期只好后推。到了当年6月22日,一号高炉才正式点火开炉,岂料半月后,又出事故而被迫停炉,仅出铁1000吨。

一号高炉停炉后,公司又把希望寄托在二号高炉上,同样是催促加紧施工。但要使二号高炉投产,还需追加白银120多万两。因高炉事关“公司生死问题”,只好压缩其他工程开支确保二号高炉投产。

到了第二年(1923年)4月4日,二号高炉终于举火开炉,翌日早晨出铁152吨,生产渐趋正常。此时,大冶铁厂的整个工程已耗银689多万两,建设经费已大大超出预算。

谁知,好景不长,大冶铁厂仅生产两年多时间,因时局关系和焦炭供应断绝等问题,又闭炉停产。

两年零两个月中,两座高炉实际只有一座投入生产,共计生产了生铁25.8万多吨,平均一天只出32吨铁,其中大部分按借款合同交售日本,少量国内销售。

此后,汉冶萍公司大冶铁厂尽管多次想恢复高炉生产,终因巨债缠身、军阀混战、日本占领等原因,沉沦在民国旧中国的苦难岁月之中,到了解放初期既不能出铁也不能出钢。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两次来这里视察。这坐百年老厂开始焕发青春,经过建设、改革、改造、扩建,在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又创造了许多之最。目前,已成为一座中国生产特殊钢品种最全的特钢企业之一,成为拥有规格最全、口径最大的中厚壁无缝钢管基地和合金棒材基地,以及中国规格锻件的特冶锻材基地。(周建华)

责任编辑:崇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