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长江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命运的密钥

核心提示:两条最伟大的河流,流经华北平原的黄河和穿越中国腹地的长江,不仅是“民族的象征”,而且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命运的密钥”。

参考消息网9月17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人的心理罗盘并不像世界其他民族那样呈南北走向,而是呈东西走向,这是托举起亚洲腹地崇山峻岭的地质构造力的后果。从这些山脉中,河流寻求流经中国到达大海的线路。孔子说:“千回万转,终归东流”。这似乎是自然规律。菲利普·鲍尔在他的新著《水的王国:中国秘史》中声称,两条最伟大的河流,流经华北平原的黄河和穿越中国腹地的长江,不仅是“民族的象征”,而且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命运的密钥”。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9月10日发表文章《无处不在的水——中国的河流如何影响其历史》称,这一点在中国的母亲河黄河身上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这条河流在中国西北著名的黄土高原(由戈壁沙漠刮来的细微尘土形成)上切割出一条巨大的环形路线。到黄河急转向东流入广袤和人口众多的华北平原时,一升河水中含有多达300克的冲积淤泥。

文章称,数千年来,这些淤泥以无与伦比的规模进行着滋养和毁灭。随着泥沙的淤积,它们使河床抬高,让黄河更容易在夏季降雨时发生泛滥。对策始终是用泥土、石块和芦苇编织的席子不断加高河堤,直至河水继续沿着抬高的河道奔流,从而使有些地方的河堤高出周围村庄15米。当雨水最终冲垮堤岸时,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据信在1887年的洪水中,有多达250万人溺亡或死于疾病和饥饿。就像一根失控的消防水龙头,黄河汹涌漫过华北平原,其入海口向北迁移了数百英里。它实际上是“中国的悲哀”。

文章称,巨大的生态系统会受到人类作用的影响,但大自然依然令人敬畏。更为汹涌的长江把种植小麦的北方和种植水稻的南方分割开。它一直是中国的商业大动脉,经过雄伟的峡谷流向国土深处并且——在较早的朝代里——曾被作为御敌防线。尽管洪水的凶猛与黄河一样,但长江的美丽与残酷却无与伦比。

文章称,几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有洪水的神话和传奇。中国在这方面显得与众不同:这些神话传奇的核心是控制洪水的工程挑战。驯服黄河的最初尝试发生在古代;而10年前把一段快速奔流的河道变成一个大小相当于苏必利尔湖水库的三峡大坝则是最新的计划。

作者鲍尔声称,“不管人们对于中国庞大的工程计划怎么想,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个办法”。事实上,他这部值得一读的著作最精彩之处是描述了自然规律在中国是如何被嵌入一种道德戒律的。洪水控制和灌溉的成败可以提供或撤销天命。1887年的黄河灾难曾被看作是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正在失去天命的证据。

文章称,如果说天命来自于对洪水的控制,那么水利的要求,包括对防汛灌溉所需的可观资源和大量劳动力的要求,会不会造就了中国王朝统治下高度集权的专制政府呢?基于“治水文明”的“东方专制统治”的概念是上世纪50年代由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卡尔·威特福格尔(中文名魏复光)提出的。他的那些概念已经不再流行,尤其是因为它们常常夸大皇帝的影响力,贬低历代地方上的贸易、商务甚至治水的参与者。

文章称,就像孔子口中的河流一样,《水的王国》一书充满了漩涡和回转。这正是其魅力所在:书中收集了绘画、诗歌和古代历史。有时读者会希望作者不仅饱览群书,而且也曾亲自驻足在这些河流的两岸,间或书中的叙述有些脱离正规:例如对于中国海洋技能的过于热情的断言。郑和大将军在15世纪初抵达霍尔木兹海峡和东非的惊人航行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这些航程均未得到重复,而他的船只比笨拙的木筏好不了多少。与此同时,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运输海外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货物的并非中国、而是外国(阿拉伯、印度以及后来的西方)船只。不过这些都是双关语。鲍尔把水重新漂亮地置于了中国故事的中心位置。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 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