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奶行业调整仍未见底。从行业背景看,原奶价格自2021年三季度高点持续下行,2025年2月第2周主产区生鲜乳均价跌至3.11元/公斤,较2024年初跌幅达15%。究其根本,是原奶供过于求,而消费需求却不及预期。根据申万证券研究所的监测,本轮原奶下行周期奶价下调幅度大,调整时间也更长,自2021年8月至今已持续接近3年半。
行业供需失衡导致多家牧业公司陷入亏损,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原奶行业调整仍在进行,下半年奶价有望触底,但反弹力度仍待观望。市场分析显示,当前原奶行业正处于产能出清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牛奶总产量同比下降2.8%,供给端调整加速。华泰证券等机构预测,随着奶牛存栏量下降和下游需求逐步修复,2025年下半年或迎来供需平衡拐点。这一预期或成为驱动今日股价异动的重要因素。
行业调整仍未结束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原奶行业就进入了本轮深度调整期,此前行业内预测,随着行业产能的逐步调整和市场消费的恢复,2025年原奶行业有望重新上行。
虽然目前奶价还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春节牛奶礼赠场景的恢复,已经让原奶行业有回暖的感受。
春节期间,多位渠道商反馈,由于走亲访友需求的恢复,加上乳企春节营销的推动,其所在区域2025年春节期间的牛奶礼盒销售远好于2024年春节同期。
河北一家大型牧场负责人表示,虽然今年收奶价格和节前一致,并未上涨,牧场还没有盈利,但近期原奶销售情况比2023年同期“强多了”。
不过原奶行业上半年还要面临二季度淡季的考验,在行业看来,一般淡季奶价或进一步下探,牧场经营压力加剧,二季度牧场或将加速出清,下半年市场供需平衡或有望达成。
山东奶协最新报告也指出,春节带动消费端向好,奶价存在上行动力,但仍需观察经济和消费整体恢复情况,如今的市场环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分析,2024年国内牛奶去产能进度并不算快,一方面有企业战略惯性的问题,部分产能还在逐步释放;另一方面也有企业发展战略上的思考。由于奶价整体低迷,对原奶上市公司的影响也在财务报表上逐步体现。
宋亮进一步介绍,由于受到市场需求缓慢恢复的影响,本轮原奶下行周期的持续时间较长,随着消费回暖和产能调整,下半年原奶行情有望回升,但受到市场需求端的影响,可能不会出现此前行业周期结束后奶价暴涨的情况,因此原奶行业还不能盲目乐观,要加快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来应对新变化。
原奶周期何时迎拐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0日,已有多家上市乳品或牧业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其中,业绩陷入窘境的原因并不全然相同,但大部分企业都受到上游原奶供应过剩、下游乳制品消费需求恢复疲软的困扰。这也是乳企业绩低迷的根源所在。
澳亚集团董事会主席陈荣南曾在2023年年度报告中直言,“面对原料奶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及成本上升等多重困难,中国奶牛养殖行业处于十多年来最困难的境地”。该报告指出,“就经营环境及财务表现而言,2023年是中国奶牛养殖业十多年来最具挑战性的一年”。2023年,澳亚集团录得亏损净额约4.89亿元。
不过,陈荣南所说的至暗时刻或许并未结束。澳亚集团近期发布的盈利警告显示,2024年,公司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预期录得综合亏损净额约为11.7亿元至13.8亿元,原因是原奶及肉牛平均售价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重估亏损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奶价持续走低导致收入缩水,而持续饲养低产奶牛意味着企业需要继续投入成本,近些年乳企纷纷主动淘汰低产低效奶牛,将淘汰奶牛转为肉用是行业的主流做法。
申港证券研究院在1月16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阶段性供需失衡是当前奶业出现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供应端,前期奶源基地建设的产能不断释放,乳制品进口受国内外价差驱动保持高位水平;在需求端,疫情后期终端消费市场需求放缓,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降幅分别为1.4%、1.9%。
对于行业的未来,悲观情绪有所缓解。申港证券研究院年初的报告指出,目前原奶供需差距开始收窄,“供给过剩的情况有望逐步得到缓解。产能缩减供给收缩下行业周期有望向上,2024年上半年上市牧业集团总体存栏增幅放缓”。
更有机构预期原奶周期拐点的出现。华泰证券在2月19日的报告中称,上游产能去化方向明确,而从牧业企业的盈利压力来看,此前由于原奶价格下滑,牧场的亏损面加大(尤其是饲料成本不具备采购优势的小牧场亏损相对更加严重),2025年第二季度淡季奶价下滑以及第三季度开启饲料采购等阶段均有望见到上游牧场出清。该机构预计2025年下半年原奶周期有望走向供需平衡。
来源 | 第一财经、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