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发布《水稻、禾虫套种套养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是国内首个针对禾虫(疣吻沙蚕)养殖的地方标准,填补了禾虫产业技术标准的空白,也为广东乃至全国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绿色农业方案。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Ty 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是河口区特有沙蚕种类,只生长在河口水域禾田表土层里,以腐烂的禾根为食,在早晚两造水稻孕穗扬花时性成熟,破土而出,故有“禾虫”之名。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冬虫夏草”之称,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美食。
受环境污染与过度捕捞影响,野生禾虫资源濒临枯竭,市场价一度飙升至每公斤200元以上,供不应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斗门就开始人工围滩粗养禾虫,后逐渐开展池塘精养试点、突破人工繁育技术。珠海莲州镇更率先形成了产业规模,于2018年被授予“中国禾虫之乡”称号。
近年来,珠海依托咸淡水交汇的独特地理优势,探索“水稻+禾虫”套种套养模式。该模式通过水稻与禾虫的共生关系,实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水稻为禾虫提供栖息环境,禾虫则以有机碎屑为食,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产出的稻米和禾虫均达到绿色生态标准,“水稻+禾虫”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据了解,“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模式曾在2021、2022、2023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在广州、阳江、珠海等多地进行示范推广,经济效益良好。
《规范》由珠海市斗门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和斗门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参与制定,是珠海市水稻、禾虫的套种套养的规范性指引文件,规定了水稻、禾虫套种套养的环境与设施、稻田耕整、禾虫苗投放、水稻移栽种植、稻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及贮藏、收虫后的禾虫苗补放等方面的技术。
从滩涂粗养到标准化生产,从濒危资源到富民产业,珠海禾虫的绿色农业方案,正是广东践行“大食物观”、探索生态优先发展的探索之一。未来,随着技术规范落地与品牌效应释放,那些稻田里小小的黄金身影,将继续为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和助力乡村振兴释放新动能。
来源 | 海洋与渔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