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长大后,我们成为了你

18日上午,阳新县洋港镇桂源村希望家园,一名特殊的“客人”敲响了教室门。来的人正是偏远小镇的“筑梦人”、全国优秀教师——柳振学。

柳振学此次到访,不为上课教书,而是来看望洋港镇今年的6名寒假学堂志愿者。6名志愿者中,有3名是他曾经带过的学生。

支教精神,一种传承的精神

“柳老师?是柳老师吗?您怎么来了!”看到教室后门突然到访的柳振学,正在为孩子们宣讲本土文化的志愿者谈文会惊讶地喊出声。随后,6名志愿者不约而同地一路小跑来到柳振学面前。

“我听晓薇说你们在这儿开展寒假志愿服务,昨晚就和镇团委商量,今天特意来看看你们和孩子们。”柳振学微笑着说道。

柳振学是河南周口人,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积极响应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毅然来到湖北省与江西省交界处的边陲小镇洋港镇,成为一名乡村支教老师。十八年来,他用自己“颠簸”的人生照亮了学生的一片天。

谈文会、柯晓薇和柯欣妮是洋港镇人、洋港中学2017届学生,也都是柳振学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时所带的毕业生。2024年12月,看到“青春阳新”公众号发布的寒假“爱心托管班”志愿者招募公告后,他们与其他3名洋港籍大学生火速报名了家乡的寒假学堂志愿服务活动。

寒假学堂开班两天来,6名志愿者演绎多个角色,耐心尽心陪伴关爱着留守儿童——

在学校操场上,他们是友谊破冰者——带着孩子们玩“桃花朵朵开”“接力跳绳”等破冰小游戏,帮助留守儿童打破隔阂,建立友谊。看到因游戏失利而满脸沮丧的小孩时,他们立刻上前轻声安慰,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失利原因、总结他人成功经验,帮助重拾信心。

在三尺讲台上,他们是文化宣讲员——带着孩子们绘制阳新布贴图案、哼唱阳新采茶戏经典曲调,让珍贵的本土文化记忆在洋港青少年心中延续;同时,通过历史回溯与工艺揭秘,引领孩子们穿越千年,走进青花瓷瑰丽世界,领略青花瓷的独特魅力。

在文化广场上,他们是祝福传递员——手把手教孩子们握笔、运笔,书写出一幅幅饱含吉祥寓意的春联,将洋港青少年寄语的新春祝福送往各家农户……

志愿服务,一种用心的服务

和6名志愿者简单问候过后,柳振学来到孩子们中间,向孩子们分享起了自己和志愿者们以往的“趣事”。

“以前,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老师心中可爱的‘潜力股’!现在,他们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带着反哺之情回到家乡开展志愿服务,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我相信,未来的你们,也会成为现在的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柳振学说。

随后,在柳振学的引导下,孩子们分享了这两天参加寒假学堂的真实体会。志愿者们则拿起了纸笔,认真记录下每一个反馈,并计划对服务方式和内容进行针对性改进。

“柳老师,给孩子们讲解阳新布贴背后承载的文化时,我感觉有些孩子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您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处理呢?”当天志愿活动结束后,6名志愿者围坐在柳振学身边,向柳振学“取经问道”。

柳振学微微思考后,耐心解答道:“可以先准备一些成品实物展示,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感受,再结合简单易懂的小故事,帮助他们理解背后的文化含义。”

其他志愿者也纷纷抛出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难题,如怎样更好引导性格内向的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等。针对这些问题,柳振学一一给出了建议。志愿者们听得全神贯注,不时点头,并认真记录下一条条珍贵经验……

志愿之光,始终不熄。青年身影,逐光而行。

多年前,偏远小镇的“筑梦人”柳振学在支教中传道授业,为学生们点亮知识的灯塔;多年后,他的学生们接过奉献的接力棒,和其他洋港青年投身家乡“爱心托管班”志愿服务行动。

“长大后,我们成为了你。”这是在合影留念时,志愿者们对柳振学轻声说的话。

通讯员  叶博

责任编辑  梅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