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知味丨读懂这碗面,爱上我的国!

2020年,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在春节,这个以“年味”为标志的传统佳节里,我们选中了“食物”这个角度,来回放、梳理和标记这一年。无论是热干面里的精气神、还是腊肉里的小家大家;无论是火锅里的“搭把手拉一把”,还是一杯茶里的大国气度,这些凝结在“味道”中的精神内核,在过去这一年的分分秒秒都能找到它们的印记。今天第一集,我们来读懂一碗“热干面”。



这是武汉抗疫展陈列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师傅半拉下口罩,托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仿佛对着镜头说:“你也来一口!”这组照片取名“烟火气回来了”。

是的,极不平凡的这一年,一座城市浴火重生的温度被一碗面条所标记。即便您没吃过热干面,也肯定为热干面加过油。其实,热干面本身就是“加油”做出来的。

时间倒回八十年前。李包,面馆老板。一天夜晚,他忙得满头大汗,面条终于完成。正准备休息片刻,只听“咕咚”一声。他慌忙起身,一瞧,一瓶麻油全洒在面条上。李包心疼,却忽而闻得一股幽香,正是面条和麻油混合的味道。第二天,李包给泼了麻油的面又浇上芝麻酱,给点辣椒,卖给客人,客人一尝,这味儿不错!便问:“老板,这是么斯面?”李包看着干爽的面条冒热气,随口说:“热干面。”

这恐怕是最平凡无奇的食物起源。没有“行侠仗义”的大道理,没有“旷世奇缘”的大意义,好吃、顶饱、不贵,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来到2020年,“热干面”的故事变得更传奇,也更温暖。

“共同吃着肉夹馍成长起来的兄弟姐妹,一起去帮热干面!”同学群里的这句回复让武汉第一医院的张宁瞬间泪目。

15年前,张宁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同学遍布天南海北,联络减少。2020年2月的一天,张宁偶然在驰援医生信息表上看见了同学许朝晖的名字,才知道他随着陕西医疗队已经在武汉呆了半个月。特殊时空的特殊相聚让他们喜极而泣,转而在班级群里一问,竟然还有8个同班同学也在武汉。这让张宁很骄傲,平时请他们来武汉玩,一次都没有成行,而为了给热干面加油,大家齐刷刷都来了。举国同心,在他们这一个班上,就能看到。

“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总书记这句简单的话,劲道十足,回味悠长。

还记得一个叫陈小桃的女孩儿吗?这组漫画就是她画的。病床上是热干面,病房外是全国各地的美食,一方美食,代表着一方人,在2020年1月底那个至暗的时刻,就是这些熟悉的味道,把无数陌生人紧紧相连。对一碗面,人们竟如此牵挂,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还记得武汉解封的那天吗?30多家蔡林记复工,吉庆街上这家老字号早上8点开门,一个小时就卖了400碗热干面。一位老婆婆坐在街头,边吃边说:“武汉挺过来了”。

何止武汉,同一天,千里之外的北京朝阳区一家武汉热干面馆,外卖订单出现“爆单”,店里当天准备的一百斤面就全部卖光。客户在订单里留言:“你们开业了真好。就怕你们不回来!”对一碗面,人们竟如此渴望,情理之中,更意味深长。

牵挂也好,渴望也好,经历了2020,你会发现,这碗热干面,值得我们细细来品。

初见,这碗面平淡、平常,并非惊艳味蕾。然而,在不断翻转中,各中滋味愈发浓郁,厚实而热烈。2020的大战大考,武汉人,湖北人也是在不停翻转淬炼中,显示出不凡的韧劲儿,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熟知。

这段声音,来自去年大年初三夜。闪烁的灯光里,人们打开窗户,高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那些泪水和呐喊声中,蕴藏着一群人、一座城和一个国血脉相连的基因。一座城市的坚持,一个国家的坚韧,以及所有人的团结,这就是重启的密码。

最后我们说回面条本身。面条是怎么做成的?精细成粉,与水相融,进而凝结成一个整体,摔打、搓揉,变得越来越结实,搭把手,拉一把,便可成形,在赴汤蹈火中翻滚、成熟。


加油吧,热干面!

读懂这碗面,理解这一年;

读懂这碗面,爱上我们的国。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尹华正 责任编辑 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