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美·植树节①:穿越历史的林海 

云上黄石报道曹阳春 徐昆)咱们很多人小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能吞能吐的森林》。还记得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其实,绿色植被不仅在保持水土上有着重要作用,在北方一些地区,它们更是阻挡风沙的绿色卫士。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树”的绿色,成为了环保的重要符号,此外,还有一种精神和这里的树一样,在风沙面前挺拔屹立。

2017年12月5号晚,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集体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这也是联合国环境领域的最高荣誉。现在的塞罕坝和千年前一样,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落叶松、樟子松,连绵的草甸上,金莲花、柳兰、穗花、绒线菊、唐松草层层叠叠。在我国辽金时期,这里曾经被称为“千里松林”,也是皇帝的狩猎场所。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巡视至此的康熙皇帝相中了这块漠南蒙古游牧地,并在这里设置了木兰围场。

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亲临巡视,竟然留恋忘返,“立马一望,千峰万峰俱在足下……翠黛参天为千松,枝横生如盘,一树十数层,近地一层最长,至巅最小,有如浮图。”遂决定在此建立一个封闭性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报告文学《中国塞罕坝》李春雷。

康熙皇帝出于战略考虑,将这里设为围场。但实际上,在这片游牧地的另一头就是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只有200公里。而内蒙古高原和北京城陡崖高差,让这片沙地成了古城头顶上的“沙袋”,如果没有木兰围场,沙尘暴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可在那时,木兰围场的生态环境相当不错,人们并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在李春雷的纪实文学中,我们也可以窥得一二。

在查阅史料中,我意外地寻得一份乾隆四十一年(1778年),皇帝在木兰围场亲自猎获动物的清单:“猎虎1只、狼2只、狐4只、野猪6只、鹿706只,狍290只、貉5只,獾4只,青羊5只,雉鸡19只,獐2只,总计猎获禽兽1049只。”从这份清单中,可以看出当时野生动物的种类繁多,数量浩大。从康熙、乾隆到嘉庆皇帝,清政府曾在此举行105次猎狩。——报告文学《中国塞罕坝》李春雷

(责任编辑:刘会芳)

(作者:云上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