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越美:自强独立 撑起半边天

云上黄石报道(记者 曹阳春 董瑾瑜)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等巾帼英雄的故事。到了20世纪初期,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各行业中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她们有的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的凭借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命运,用行动证明了女性独立自主,贡献社会的巨大能量。今天的悦读越美,让我们听听这些优秀女性的故事,感受她们的精神力量。

2018年的平昌残奥会,一个熟悉的身影将会出现在大家的眼前,那就是张海迪。身兼残联主席、残奥委员会主席的她,将带领中国军团征战平昌赛场。如今的张海迪已经成为了自强不息的符号,但她当年的困境,却鲜有人能够体会。

她的性格开始变得焦躁,她怕见到街上匆匆奔忙的行人;她怕见小学生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她甚至嫉妒大雁远征,蜘蛛结网……她的末梢神经开始变得特别脆弱,一忽儿觉得头疼,一忽儿觉得胸闷,一会儿觉得心脏跳得快了,一会儿觉得胃部饱胀……坐着,觉得脊椎骨有点儿支撑不住;躺下,又觉得胸口上象是压了块石头……--《张海迪的故事》石磊

1955年,张海迪在济南出生。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们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虽然张海迪看上去很乐观,但是她的内心却常常想到过轻生。

背着爸爸、妈妈,一大把药片缓缓地拿起来了! 半杯子开水也缓缓地举起来了!就在将要吞下它们的时候,玲玲的手厉害地抖动起来了。 “我的生命就这样匆匆地了结吗?我这样做,朋友们肯定会恨我骂我的,他们会说我做的不对;我这样做,爸爸、妈妈肯定会怨我哭我的。 --《张海迪的故事》石磊

最终,张海迪还是服下了药片。幸运的是,因为送医及时,他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历了一次死亡,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张海迪对生命有了全新新的认知。其中,一位语文老师的鼓励让她终生难忘。

夜深人静,星光闪烁,玲玲又回味起那位语文教师的话,思绪如畅通的流水:自己绝望的念头,是在空虚、闲散、无所事事的情况下产生的。过去在尚楼,怎么会觉得生活是那样充实呢?那时,我的下肢不也是瘫痪的吗?眼下,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依然健在,有什么理由,因肌体的局部残废而毁掉健全的另一部分呢?为什么不能发挥这部分健全肌体的作用,来为人民服务呢?残废人作出成绩,干出大事业者,不是数不胜数吗?活,顽强地活下去,把痛苦压在心底,将欢乐赠给他人;活,认认真真地活,即使自己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头吧,也要去点燃一片熊熊烈焰……向命运挑战的利剑首先指向哪里呢?玲玲又想起了尚楼,她暗中发狠:“病魔把我变成了残废,我偏不屈服,干脆,就和病魔作对!”

--《张海迪的故事》石磊

一九八一年九月份,张海迪被安排到县广播站做无线电修理工。这对她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她凭着以往那种敢于探求一切的劲头儿,两三个月后,就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无线电修理技术。

如换电位器、拉线、双链和中周等等。为了尽快提高无线电修理水平,她还有意承接一些自己从没有学过的活,又学会了修理电吹风、电熨斗等。

工作之余,她还要给一些病号扎针,还要会见朋友,还要学习外语,还要读各种书……--《张海迪的故事》石磊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时间,张海迪名噪中华,并获得两个美誉,第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第二个是"“当代保尔”。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成为那个时代青年心目中的灯塔。

责任编辑 崇郁


(作者:云上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