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生态大旗、稳走产业之路,盛世黄石正腾飞!

云上黄石(记者 李磊)对一座城市的发展而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将决定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走过60多年历程的黄石,在不同历史时期,走过不同的路,其间有辉煌的荣耀,也有失落的黯然。 “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是举生态旗、走产业路、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求索之道,更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壮美之旅。

作为全国最早的“工矿特区”,黄石因矿立市,以冶兴市,早在1950年,黄石就与武汉一起成为当时湖北仅有的两个省辖市。矿冶在黄石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黄石、大冶、铁山、石灰窑、铜绿山、金山店……当把这些地名串联起来时,一个个地名就如同一幕幕动人的画面,最终汇成一部宏大的历史剧。

市政协委员孙亮1977年来到黄石,至今已有近40年时间。谈起刚到黄石的情景,他记忆犹新:“我记得火车一进入黄石,从下陆的山边走,我就说黄石的山为什么全都是白色的,都是石灰石,后来才飞播育林,慢慢绿了,原来可没那么多绿的。”

孙亮说,当时的黄石可谓是全国闻名:“我父亲当时是厂里供应科的,建设施工要用的水泥,肯定要黄石运回去的,那时候火车皮特别紧张,厂里开着解放牌大卡车来黄石拖水泥,我那个时候来黄石还是很兴奋的。”

建国以来,中央、省在大冶开办了20多家国有矿山,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74亿吨,铜矿石1.32亿吨,煤炭3085万吨,贡献利税约130亿元。与此同时,留下了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山体破坏、重金属污染等沉重包袱。黄石老百姓开始怀念那颗曾经山清水秀的江南明珠:“因为我们都是80后一代,现在都是为人父母,孩子也长大了,回忆过去,记忆中的故乡特别美丽,美好,我从小也是从湖边长大的,小时候的湖水很美,当时就觉得湖边的风特别清凉,在湖边放风筝是件很惬意的事情。其实我也非常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包括我的孩子,能够看到像我小时候那样清澈的湖水,那样蓝的天空,包括灿烂的星空。”

今天,市民在实现温饱之后对宜居环境的渴望日益强烈;要发展,更要生态发展;要增长,更要绿色增长。痛定思痛的黄石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抓转型,以只争朝夕的气概促发展,在生态环保路上义无反顾,艰难跋涉。

3年前的秋天,黄石更是在东楚大地埋下生态之种,作出重要抉择: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生态转型,时不我待。为此,黄石市大力实施“五治”工程:投资3.6亿元治山,投资14.67亿元治水,实施重大节能减排项目320个,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40个,新增农用地3.08万亩......关停“五小”企业367家,否决100多个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抚平创伤,转型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自然、健康的生活。”今年7月,采矿业产值下降,但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33%,“十三五”末期,黄石电子信息产值有望达到千亿元。黄石的发展实践彻底打破了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的矛盾论、怀疑论,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3年间黄石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树立雄心,3年后的今天,黄石迎来了金秋的收获。行走磁湖边,湖光山色,灵气袭人,宛如画中游;徜徉新区,碧水蓝天,路阔林密,花团锦簇。9月26号,首届湖北省(黄石)园博会暨矿博会在大冶湖生态新区拉开帷幕,更是黄石开启绿色之路,深植生态之根,谋求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成为黄石实现换道超越的“引爆点”。

黄石,这座工业重镇,如今正在抽丝剥茧,破茧化蝶,华丽转身。蔡斌是西塞山区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在西塞山区生活了47年的她,用了13年时间,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着家乡的变迁。在她的镜头下,西塞的山山水水发生了巨大变化,13年前的西塞山桃花洞,杂草重生,灰尘漫天,如今的西塞山桃花洞洞旁苗木参天、空气清新:“它的整个环境也改变了,蓝天白云,从一个“光灰”的城市走向了另一个真正“光辉”的城市,是一个让我们黄石人骄傲的光辉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正当其时。筑牢生态之基,高扬产业之帆。生态转型非一役之功,诚如市委书记周先旺在园博会开幕式上所说,播散绿色种子,放飞绿色梦想,黄石的风景会更美丽、黄石的生态会更美好、黄石的人民会更幸福。

 

(责编:邓磊)

(作者: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