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黄石报道(记者董瑾瑜)今天是第十八个记者节,这是属于每个媒体人的节日。也许你曾经看过这样一群人,扛着摄像机,举着话筒,出现在新闻现场,但你可能并不了解,每一条精彩的新闻视频的播出。这群幕后工作者得付出多少努力。荧屏背后的曲折故事,正是广电记者们谱写的最美华章。
矿博会开幕现场
11月1号,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盛大开幕,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大冶湖畔,品精美矿石、话黄石转型。5天时间里,11万游览人次和2.2亿的交易金额刷新了黄石节会的记录。这段时间,谈矿博、晒美图成为黄石市民生活新时尚。而这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强的矿博会,是怎样在两年内一步步完成破茧到腾飞的呢?最清楚的人,莫过于黄石新闻的记者黄华了。
黄石新闻记者 黄华:第一次去时看到了一个壮观的工作场面,一个作业面上集中了上千名工人,分在不同岗位都在紧张忙碌,工人的建设热潮激起了我们克服苦难的决心。
作为一名记者,黄华并没有选择只是拍拍视频,写写稿子,积极介入,促进展会发展成为他的自觉行动。他下湖南上新疆,一路风尘仆仆引来了客商,带回了经验,这才有了矿博园里的高朋满座。
黄石新闻记者 黄华:记者不应只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和旁观者,更应该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实际推动者,记者应该把责任感使命感融入黄石转型发展的宏伟蓝图中。
用爱记录,用情传播同样是记者的职责。
直通车开播
2016年4月27号,几只可爱的东方白鹳宝宝透过新闻直通车栏目飞进了千家万户。当天早些时候,供电职工向我们栏目爆料,一个鸟巢突然出现在了36米高塔顶端,这群不速之客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但它们的临时居所,不仅影响了供电安全,自身也是岌岌可危,得知消息后,新闻直通车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新闻直通车记者 张翔宇:我拿到这个选题的时候,就是想,作为记者就应当弘扬社会正能量,树文明新风,所以在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我要把这种爱鸟护鸟的故事报道好。
从监控,喂食,换笼,直到白鹳宝宝长大飞走,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新闻直通车记者轮番上阵,不仅带回了第一手新闻,更是为抚育白鹳成长出谋划策,两个月、14条新闻,纪录了白鹳在黄石的这次短暂逗留,引发的全城关注更是成为它们成长最美的注脚。
新闻直通车记者 张翔宇:我们当时做这个选题时,也是冒着风雨,在泥地里蹲守了半个多月,拍到了供电工人爬高塔护鸟的全过程,借用了航拍和GOPRO的设备。通过这个人鸟共和谐的小故事,映衬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正深植于人们心中。
白鹳宝宝筑巢黄石,知晓它的并不只是黄石人,一扇对外宣传的窗口让这个消息传遍全国。眼前这间办公室是黄石广播电视台外宣科,记者陈永亮正在整理最新的新闻素材,近段时间以来,落实十九大精神、黄石转型发展都是他镜头里的主打内容。在黄石,每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都通过这条通道走向全国,黄石这座江南小城也借助湖北卫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打响了知名度、提高了美誉度。
黄石广播电视台记者 陈永亮: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笔、镜头,去采写更多好的作品,提升我们新闻舆论的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引导力,为黄石这座城市的转型发展营造外部环境。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习惯的屏幕从挂在墙上转为握在手中,新闻传播也从地面飞上了云端。黄石广电融媒体中心的主推产品“云上黄石”应运而生。电视新闻定制化、新闻事件直播化已成为了它的标识,借助通信技术,无论你身在何处,家乡黄石都能被您揣进口袋里,随时随地知晓身边的大事小情。屡破10万+的点击量,让这个新生的媒体愈发受到市民青睐。
融媒体中心 李纯:云上黄石成立的初心就是打造黄石第一政务平台,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打造便民利民的强大平台。
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黄石新闻》,到为百姓生活而忙碌的《新闻直通车》,再到打造百姓说话的窗口、政府理政平台的《磁湖聚焦》。黄石广电近百名记者编辑走田间、进社区、下基层、入厂矿,烈日下、洪水中,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抓活鱼,做黄石转型进程中的记录者。
黄石新闻记者 何奕海:在未来我会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直通车记者 陈诚:我们应该多进社区俯下身子,把更多的视角和文字用来描写老百姓感兴趣的生活和话题。这也是我们节目的宗旨,为老百姓的生活而忙碌。
磁湖聚焦记者 李楠:
云上黄石编辑 邓磊:作为小编我们会把黄石最新的资讯、社会热点第一时间以最新颖的方式传递给大家
一支劲笔,就是一杆正义的枪,鞭挞丑恶,也把真善美颂扬,一组镜头,浓缩人间万象,关注热点,也心系百姓安康,黄石广电的记者将在记录变迁中丰富历练铸就华章,也在见证发展中重塑自我襟怀坦荡。为了使命,我们永远在路上,因为职责,我们一直在现场。
(责任编辑:程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