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 他山之石 三问洛阳城】 一问洛阳:老工业基地 何以迎来“第二春”

云上黄石报道(记者胡志波)黄石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道路,这在全市已经形成共识。走好工业强市这条路,我们需要跳出黄石看黄石,十一假期里《黄石新闻》再度推出《工业强市 他山之石》系列报道,带您一同探寻同类城市的成功发展经验,今天为您带来的是三问洛阳城。

记者 朱宇航 :这里距离黄石700公里,这座城市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知名的老工业基地,这里就是河南省的洛阳市,历史上这座城市地位显赫。从司马光的诗句中即可窥出一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如今工业兴洛阳兴,老工业基地焕发出了新活力。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都,探寻产业转型升级上的洛阳路径。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近年来,洛阳市以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为抓手,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16年生产总值达3782.9亿元,同比增长8.6%。

朱宇航:从22楼的窗口远眺这座城市,近处是鳞次栉比的居民楼,远处是蓬勃发展的工业区,中间点缀着许多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人文与产业的交汇融合,形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城市气质。

翻开洛阳画卷,“十三朝古都”让洛阳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等闻名中外……1953年,新中国制定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十三朝古都”洛阳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有7项在洛阳奠基开工,一批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企业落地开花,奠定了洛阳的工业基础和在全国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逐步使洛阳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

昔日的辉煌导致洛阳市经济结构长期倚“重”。经济下行压力下,(画面编辑:在画面上大字幕)2014年,洛阳市经济增速下滑至全省倒数第二,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经济增长急需动能转换。面对发展的困境,洛阳人积极适应新常态,始终坚持“工业强则洛阳强”思想不动摇,(包装)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双向发力”、“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高引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双赢并进”的“四双联动”积蓄新动能、培育增长极。 洛阳一方面通过延链补链、战略重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等方式,推动国机重工、一拖智能化工厂为代表的工程建筑机械和大型农机产业集群,实现由传统生产向中高端制造的迈进。2016年,洛阳市实施亿元以上产业结构调整项目339个,完成投资416亿元;另一方面,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洛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洛阳市机器人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0亿元,占洛阳市规模以上工业30.4%,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发展的态势令人振奋。

2016年,洛阳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6%,列全省第三位,增速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今年1-5月,洛阳市规模以上大型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为25.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6.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展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曾几何时,洛阳凭借“十大厂矿”的优势,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上缴国家的利税总额曾超过整个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洛阳不仅被沿海一些“后起之秀”超过,甚至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出现了大幅滑落。在落后和遗憾的反思中,洛阳始终坚持“工业强则洛阳强”思想不动摇,迎来了工业基地发展的“第二春”,洛阳的工业产业开始向“高精尖”转变。昔日的“代工厂”,凭借越来越多的“洛阳创造”,让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工业强则洛阳强”的思想不动摇的背后是什么为其支撑的呢?

(作者:胡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