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  

工业强市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

黄石,站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

7月下旬,市委书记马旭明、市长董卫民分别带领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及部分市直部门负责人密集调研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江阴、嘉兴、松江、九江、铜陵、芜湖,一座座城市的创新神话,一个个工业转型的传奇故事,如一部部励志大片,成为黄石赶超发展,打造黄石工业升级版的标杆与样本。

时不我待。8月2日,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隆重召开,奏响了黄石“工业强市”的最强音。

  

  黄石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

黄石的工业史是一部辉煌的书。

丰富的矿产资源,无疑是这部煌煌大书中的精魂。

避开工业谈黄石的改革与发展、转型与升级,无异于缘木求鱼。

虽然黄石的矿产资源不断枯竭,但在其上建立起来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仍是黄石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因此,市委书记马旭明明确指出,黄石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

解放初期,黄石就已拥有“中国近代钢铁摇篮”之称的华中钢铁公司,有号称“远东第一”的华新水泥厂,有中南地区发电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大冶电厂,有全省产煤最多的源华和利华两座煤矿,这“五大厂矿”如五根擎天柱,托起了黄石工业的巍然大厦。

工业已然成为黄石的骨血与基因,成为这座城市历经百年不可磨灭的记忆。

前不久出炉的2016年湖北百强企业排行榜,再次坐实了黄石工业不可动摇的地位。有色、新冶钢、华新、十五冶、劲牌、东贝、山力等七家工业企业,强势进入榜单,占比排名全省第二。

七家入榜企业,见证了黄石工业发展的轨迹,更折射出黄石工业曾无与伦比的辉煌。建市之初,黄石作为全国重点建设区域之一,是当时中共中央中南局“六省九市一特区”中的“特区”,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黄石第一个城市规划,由国务院亲自抓,时任黄石市市委委员需中央批准。

黄石的荣耀,来自于她为国家作出的举世瞩目的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黄石每年上缴利税4个亿,对湖北的贡献是武汉市的一倍,对国家的贡献接近广东省的60%(广东当时作为沿海改革开放的试点省份,每年只向国家包干上缴7个亿)。

黄石这个工业重镇,当时还是人才高地,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经营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1957年,湖北省从黄石抽调80多位懂经济、善管理的县级干部,分配到全省各地,支援全省地市州兴办工业企业。

  黄石的痛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

  

因矿产资源的不断枯竭,黄石工业与这座城市一道,走上了漫漫转型发展之艰途。这是一条爬坡过坎的险路,也是一条为生存而超越的必由之路。

严重依赖资源的黄石工业,在这场转型大会战中,转身并不华丽,变轨并不成功。

2005年,黄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低于武汉、宜昌,全省排名第三。到2014年、2015年,黄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倒数第一,2016年全省倒数第五。规上工业企业数排名全省第十。

更令人惊心的是,黄石的重工业产品多数处于产品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平均利税率不足6%,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就是市委书记马旭明所指,黄石的痛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

曾引以为傲的黄石工业,在全域竞争中成为黄石转型之痛、升级之痛,发展之痛。这种痛是什么?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调研黄石时,给出了答案,黄石工业的“产业链不完善、简单的原材料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主要表现在“两高三低”:重工业占比高,资源型企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占比低,产业集中度低,产品附加值低。

 黄石的差距在工业、短板在工业

诚然,资源枯竭是导致黄石工业滑坡的原因之一,但绝不应成为理由。这也是前不久黄石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及部分市直部门负责人问道长三角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目标所指和意义所在。

铜陵是一本活教材。

“铜陵因矿建市,在计划经济时代,铜陵的铜产量一度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铜陵的辉煌史,不逊于黄石。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大规模开采,铜陵市铜资源已接近枯竭,2009年3月,铜陵被国家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陵与众多资源型城市一样,深深陷入了‘资源困境’。”

铜陵的焦虑症,也不逊于黄石。

但铜陵人知耻后勇、奋力赶超的精神,则远远胜于黄石人。

以铜产业起家的铜陵人,对铜情有独钟。他们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提出“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发展定位,经过数年拼搏,杀出了一条工业转型升级的血路。现在的铜陵,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这是新时期铜陵转型的辉煌篇章。

嘉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缔造出“零资源经济”现象。

江阴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制造出“上可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的全能型冠军产品,夺得“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桂冠……

九江以“无工不富”的先知先觉,全面实施“新工业十年行动”,成绩斐然。

沿江的九江、芜湖、安庆超过了黄石,省内的荆门、孝感也超过了黄石。这种差距体现在工业,短板体现在工业。

正视现实,查找差距,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黄石的希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黄石建设全省区域性增长极,黄石摆在全省六个区域性增长极的第一位。

攻主战场者谓主力军。

黄石没有退路,没有选择,唯有高举“工业强市”大旗,用超前的谋划,用超强的力度,用超硬的措施,务实重行,创新争先。

黄石工业动能不足、发展滞后毋庸置疑,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黄石现在仍然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目前我们仍然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具备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还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地位的企业。这是黄石“工业强市”的希望,也是黄石工业赶超发展的出路。

新冶钢的成功转型,是黄石打造工业升级版的缩影。

2004年,新冶钢开始谋划转型,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先后投入150亿元实施技改,研发了轴承钢、特种无缝钢管、合金棒材等一批拳头产品,远销海内外,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充分彰显了“黄石工业实力”。

劲牌公司屡创业界营销奇迹,是黄石打造工业升级版的范本。

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作坊,到年销售收入近93亿的行业老大,劲牌的故事诠释了一个道理:黄石人有能力有气魄有胸怀重振黄石工业雄风。

昨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向全市发出了“工业强市”征战令。

“十三五”时期,黄石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任务是: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今年六月出台的《黄石市工业转型和升级“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打造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特钢及延伸加工、铜及延伸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零部件);2个500亿元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生命健康),4个200亿元产业集群(新型建材、新能源、纺织服装、精细化工)。

“东楚英才计划”助推工业强市驶上快车道。“双千”活动为工业强市保驾护航。宏伟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工业大发展,责任大担当,进一步专心谋事、认真干事、干净办事,善于成事。 (东楚晚报记者 刘会刚)

责任编辑:崇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