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看黄石的“黑色GDP”如何变成“绿色GDP”

黄石广电网讯(记者 佚名)我市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工业粮仓”,矿冶经济给这座城市带来过“黄老二”的辉煌,也留下了“光灰城市”的外号。近年在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市坚持“五水共治”,黑色褪去,绿色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色调。

为了脱下戴了几十年的“光灰城市”的帽子。我市果断放弃了曾经与高污染、高能耗相伴的367家五小企业、200亿元年产值、3.7%的全市工业产值增速,100多个球团、硅灰石、炼焦、炼锌等“黑色GDP”项目也被直接否决。这一举动,并不意味着放缓发展速度,而是为新兴产业和企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我市的发展之路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2016年8月9号举行的市委十二届第十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黄石市委、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五长”责任制推进“五水共治”的决定》,要求全市上下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以治水为龙头,全面落实“五长”责任制,扎实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渍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力争实现“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创国模”,真正变“污水为清水、水患为水利”。在12号市委召开的全市治污水专题会上,市委书记周先旺再次强调,要紧紧扭住五水共治关键环节,压实党委书记治污水的第一责任,加快建设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一批又一批黄石本土企业围绕这一决策坚持着生态环保发展。

作为中国500强企业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在“十二五”期间,将“绿色”定为企业发展的色标。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澳斯迈特熔炼炉,实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6100吨,节能50%;建成的百亿产值的稀贵工业园,实现生产黄金20吨、白银1000吨并开发多种稀贵金属产品的循环发展。在推动企业自身循环发展的同时,大冶有色还致力于社会环境治理。2014年6月,大冶有色与中科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大长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将绿狐尾藻生态治污技术成果率先在黄石市场运用。位于大冶有色厂区旁的西南村绿狐尾藻生态湿地,日处理居民生活污水2000吨。

近年来,我市累计投资300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新冶钢百亿元“淘汰落后、特钢升级”技术改造工程、大冶有色年产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华新水泥市政污泥水泥窑协同处置等一大批重大改造项目,形成了“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华新水泥”“劲牌酒业”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四种典型绿色发展模式,为我市打造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企业围绕“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加大自身环保投入,深入研发污水处理技术,曾经的污水横流变成了今天的清水养鱼。

生态发展之路要久久为功,围绕“五水共治”决策。大冶市印发《大冶市“五长”责任制》通知,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江河湖库塘“五长制”;铁山以迎双博为契机,集全区之力推进“五污共治”;西塞山区全力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制定目标,2017年,工业企业污水实现全入网;2019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从政府到企业,从市级部门到各县市区,黄石正上下一心,坚持生态转型发展之路。从黑色到绿色,这座曾经饱受污染的重工业城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