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看黄石,从地下到地上的跨越

没有那一座城市像黄石这样,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把奉献和牺牲作为自己的发展使命。几十年的时间里,作为“工业粮仓”的黄石,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贡献着铜、铁、煤等资源,也留下了沉重的生态负担。2013年,黄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 产业强市 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从此,黄石告别吃“资源饭”,产业由地下转移到地上,走出了一条城市转型的黄石“路径”。

即将开园的园博园黄石园中,48米长的垂直浮雕上刻画了黄石从旧石器时代矿冶文明到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过程,4500平米的黄石园浓缩了黄石从依赖地下资源到生态转型的华丽蜕变。

曾经的黄石,因矿产资源丰富得名,被誉为江南聚宝盆。4张城市名片——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里、服装新城中有3张与矿有关。60多年来,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近2亿吨、铜精矿近10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近6亿吨。有所得必有所失,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采矿、冶炼,催生了严重的生态创伤。

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吹响转型发展号角的黄石,一边大力开展治山、治水、治气、治土工程,一边加快去产能步伐。在今年8月15号召开的市政府第124次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了我市去产能工作的推进情况,要求全市煤炭企业在今年年底之前必须全部关停到位,钢铁行业去产能企业要按照先关停、后转型的要求开展工作;全市300多家工艺落后、环保不达标的模具钢企业要进行提档升级;烟花爆竹等产业,要依法依规坚决关停。阳新华宝钢铁有限公司、黄石中宏钢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紧跟政府决策部署,主动关停,重新谋划发展。在压钢减煤过程中,我市率先关停了金海煤炭开发区内的所有煤矿,西塞山区正在打造中国模具钢生产基地,准备将40多家块头小、但市场好的特钢模具企业整合起来,将模具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7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下降2.5%,金属制品业产值增长77.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13.7%。这一降两升也预示着,新的供给悄然形成,新的动能已然发力,黄石产业由地下转移到地上。

以发达的采掘工业而闻名于海内外,又以盛产铁矿石而得名的铁山区,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变采矿为看矿,实现从地下挖掘矿石到地上播撒绿色的转型蜕变。昔日的工矿废弃地如今建成为北纬30度广场,在这里举办的黄石首届园林花卉博览会吸引了60多万游客。随着熊家镜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开放,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熊家境进一步拉动铁山区观光旅游。

转型发展理念还革新农村发展方式。陈贵镇上罗村600亩荒废多年的山地获得了“新生”。2015年,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及深加工项目进驻陈贵镇,为昔日的矿业大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陈贵镇欧家港、上罗村已建设种植红豆杉2300亩,计划种植15000亩,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红豆杉种植示范基地、文化生态植物园和深加工产业园。

从地下到地上,黄石另辟蹊径,走出转型发展的“黄石模式”。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入,黄石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树立雄心,围绕产业、城市、生态推进深度转型,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筑牢根基。

(作者:黄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