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物流运行环境不断改善,市场规模优势继续巩固,全年物流运行呈现积极变化。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胡焓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完善流通体制、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现代物流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多部门协同发力,宏观政策与物流专项政策紧密配合,一系列减税降费、降低成本、助企纾困举措陆续落地见效,有效提振物流需求,进一步优化物流营商环境。
伴随智能制造、高技术制造等高端产业的高速增长,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高技术产品物流量增速超过15%,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物流量分别增长15.6%、14.2%,成为工业品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亮点。与此同时,数字智慧环境持续升级,消费新场景不断拓展,助力民生消费物流潜能释放。去年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5%,带动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创历史新高。
2024年中办、国办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聚焦铁路货运、公路货运、物流信息数据等重点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加快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转型,促进公路货运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优化城市货运网络,同时推进物流信息开放互联共享,完善全国统一的物流大市场,为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注入强劲动力。
数据显示,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1%,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为14.4%、14.2%、14.1%,年内呈稳步回落态势。各环节物流费用比率均有所下降,运输费用与GDP比率为7.6%,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与GDP比率为1.7%,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保管成本与GDP比率为4.8%,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胡焓分析认为,去年物流供需协同性不断增强,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重要保障。从物流与经济数据对比来看,物流实物量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长、物流活跃性良好,全年各季度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均维持5%以上,均高于同期GDP增长;全年景气指数均值为51.7%,呈“前稳后升”格局,与货运量运行态势同步。
现代物流不仅是促进市场供需对接和实体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在保障生活物资供应、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物流相关法人单位超过90万个,个体经营户超过810万个。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员超过5500万人。其中,即时配送等新业态领域从业人员增长超过50%,明显高于同期城镇就业人员增长平均水平。
去年我国社会物流运行效率稳步提升,物流结构持续优化,管理提质增效。一是高效运输方式恢复较快,占比有所提高。全年民航货运量同比增长22.1%,航空运输方式占比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二是协同运输方式发展态势良好,联运衔接更加紧密。跨运输方式信息互联共享稳步推进,铁路与港口基础设施衔接水平加强,截至2024年末全国沿海港口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已超90%。多式联运业务快速发展,全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约115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左右。
三是水运效能有所提升,长距离运输公转水稳步推进。全年水运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8.8%,水运货运周转量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公路货运周转量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
四是供应链体系逐步建立,协同推动全链条降本。重点物流企业供应链服务订单量增速超过10%,重点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比重超过65%。调研显示大型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日趋紧密,通过流程优化、设施共享、信息对接等手段推进全链条物流降本。
展望2025年,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物流具备长期向好的发展条件,物流企业向高质量、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趋势仍将延续。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