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个国际禁毒日特别策划丨点亮戒毒路

在宜昌市夷陵区平云四路,有一家特殊的洗车店,这里的员工大多有吸毒经历。

戒毒康复人员通常会刻意回避自己的吸毒史,但在这家洗车店,员工们把经历打印在墙上,直面社会的监督。

在第37个“6·26”国际禁毒日来临前夕,记者来到这家洗车店进行采访。

洗车店面积不大,但“点亮新生 爱心领航”的标语很醒目。记者 周光洁 摄

“还是有点怕。”顾客陈先生说,他一进洗车店,看到墙上的介绍,了解到店员们多数吸过毒。这些店员干活仔细,车洗得格外干净。

洗车店员工申海今年50岁,曾是一名房地产公司老板。他说,尽管自己戒断毒品已有3年,但记忆力下降严重,说话时常走神,“说了上句,忘了下句”。

申海正在洗车。记者 白云 摄

店员张超今年46岁,曾是一家汽车4S店的经理。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后,他不知如何面对社会,一度非常自闭,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年多,基本上不下楼。

“没有哪一种痛苦,能比毒品带给我的折磨更让人感到痛不欲生。吸毒后的自己,简直就是人渣。”这家洗车店的发起人叶亮,谈到吸毒经历时后悔不已。叶亮曾是宜昌市一家知名企业的高管,有过6年吸毒史,现戒断毒品10年。

叶亮讲述经历。记者 周光洁 摄

谈及开办洗车店的初衷,叶亮说,主要是怕自己复吸。2016年自己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回归社会后,严峻的考验才真正开始。戒毒康复人员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怎么回归社会,二是如何抵御复吸的诱惑。2018年,叶亮成立了点亮公益戒毒工作室,2020年开办洗车店,戒毒康复同伴来这里工作,大家相互监督、相互帮扶、相互鼓励。

今年6月8日,张超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叶亮和同伴们赶忙前去探望,得知他是因为喝酒引发癫痫,而不是复吸,大家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这种担心并非毫无理由。

毒难戒。面对诱惑,还是有人走了回头路。曾经的洗车店店长钱晓东(化名),已戒断6年,从洗车店离开后复吸,最终被公安机关决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毒能戒。这家小小的洗车店成为他们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缓冲器”和“中转站”。先后有30多名戒毒康复人员在此找回自信,找到新的生活目标,除了目前在洗车店上班的10人,其他人或另外开店,或送快递、搞养殖业。

在这家洗车店,这些戒毒康复者洗的是车,更是在洗自己的内心。

“我以前总是愤愤不平,认为社会歧视我们这些曾经的吸毒人员,把我们当成包袱。”曾因涉毒犯罪入狱12年的店员向阳说,来洗车店上班后,叶亮经常耐心地开导他,要想不被歧视,就要重新做人,不能再复吸。

“我们更要把事情做好,让别人刮目相看。”31岁的店员柳清一边洗车,一边笃定地对记者说。

向阳教谭玉娇练习发音。记者 白云 摄

谭玉娇是一名听障人士,没有吸毒史,家庭贫困。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洗车店接纳了她。她说,店里同事很友好,“这里像家一样温暖”。

前不久,谭玉娇用洗车攒下的钱,购买了助听器,21岁的她第一次听到了这个世界的声音。

闲暇时,向阳会教谭玉娇练习发音,临近端午节,谭玉娇学会了问候语:“端——午——安——康!”

为了接纳更多戒毒康复同伴,2022年,叶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生姜基地,让同伴们既能掌握更多技能,又能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诱惑。

叶亮正在洗车。记者 周光洁 摄

“毒品对吸毒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他们在经历生理戒毒后,仍会面临精神上的依赖和后遗症。”湖北省沙洋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书记、所长李太俊介绍,叶亮是从该所出去后保持操守时间较长的戒毒康复人员,“点亮工作室”是该所第一个挂牌的社区戒毒工作站。

叶亮出所后,沙洋强制隔离戒毒所从未间断过对他的联系和帮扶。近三年来,在洗车店同伴们的相互监督和帮助下,该群体复吸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需要用一辈子去和剩下的日子做斗争,给家人和亲友带去幸福和希望。”叶亮对记者表示,虽然自己已戒断毒品10年,但戒毒远未成功,“从下定决心开始戒断毒品的那一刻起,一直到我死,我没有再沾染毒品,这才是戒毒成功了。”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