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在北京工作的范跃辉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公众对知识的获取需要有广度和深度,现在一些内容提供方也在不断创新形式,开发出新的软件、app等,将优质图书内容平移至手机平台,有利于深度阅读。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提着购书筐穿行于书架选购,来看书的人或背靠书架或席地而坐……这是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看到的景象。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报告显示,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每天读书时长为20.20分钟,比2015年增加了0.51分钟;对于购买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成年国民能接受的价格为14.42元,比2015年略有提升。
“纸质书阅读率提升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新现象,与实体书店回暖互相呼应互相影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示。
在北京艺天桥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BCMIX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屯,老书虫、PageOne、言又几等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是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徐升国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从江西举办“经典诵读会”,到北京启动“妈妈导读师”亲子阅读大赛……走过11年的全民阅读工程通过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享受阅读。
“目前中国年人均阅读图书7.86本,欧美国家在10本左右,韩国为13本,日本为12本。”魏玉山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阅读图书量仍有差距,但差距在缩小。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全民阅读数量已居前列。
张颐武认为,这是国民教育普及的成功。此外,手机端促进了大量碎片时间阅读,以及特色读书活动等,造就了更加浓厚的社会阅读氛围。
调查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有45.2%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36.0%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的只有1.7%。此外,有65.7%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孙慧阳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除了多举办类似文化交流活动,有关部门机构还应考虑如何把每次活动中的优质内容持续传播和发酵,让更多人获取有益信息,让阅读变成‘悦’读。”孙慧阳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将通过举办重大全民阅读活动,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大力促进少年儿童阅读,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让百姓既有参与感,又有获得感,让全民阅读真正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崇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