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汉80万吨乙烯厂区夜色。 (梅涛、付松 摄)
经济大厦靠什么来托举?
产业兴,湖北兴。
5年来,全省千亿产业从9个增加到17个,占全省工业主营收入比重达90%,昂首挺起工业脊梁。
食品、汽车、石化、机械、电子信息……一个个千亿产业顶天立地。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强劲工业动力。
17个千亿产业,犹如17根擎天柱,挺立工业脊梁和湖北国民经济大厦。
从9到17的飞跃,千亿产业挑大梁
骨骼修复、人工血管……如今,武汉各大医院的医生们,开始向病人们推介用“3D打印”技术来治病。
放在5年前,“复制器官”或许只能从科幻电影里想想罢了。
3D打印,只是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1066亿元!2015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跨过千亿门槛。
以医药产业为代表,湖北17个千亿产业昂然奋进,共同描画经济新图景。
从9到17的飞跃,意味深长。
这一跃,是湖北工业整体实力的见证——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千亿产业搏击市场风云,逆势奋进。省经信委数据显示,2016年,支柱产业实力增强,食品、石化、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冶金、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占全省工业主营收入比重达90%。其中,超过4000亿元的产业有5个,食品(含烟草)接近8500亿元,石化、汽车产业规模均超6000亿元。
这一跃,是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见证——
上甑,是白酒酿造的一道工序。上甑房内温度高达60度,条件艰苦,且人工操作极易影响酒产量。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与劲牌联手对上甑工序攻关,2015年成功研发出上甑机器人,凭借红外热像仪做成的“火眼金睛”,准确撒料,省时省力,酒品质也得到保障。一炮打响后,上甑机器人受到全国白酒企业的关注。
聪明的机器人,闪耀湖北“智造”光芒。
今年初,省经信委发布《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加速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以“智造”引领未来,更多企业将参与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这一跃,是湖北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见证——
“高新”基因活力释放。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北斗导航等,如雨后春笋,跃动新动能。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74.54亿元,较上年增长13.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三年翻番。
今天,湖北经济内生动力更足,发展韧性更强。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收入45170亿元,增长6.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441.4亿元,同比增长9.6%。
从“231”到“321”的嬗变,结构不断优化
今年2月,中国联通、中国石油两大巨头的新业态区域分公司先后落户武汉市江汉区。
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契机,江汉区瞄准金融、时尚、会展、总部经济等产业,中部时尚之都呼之欲出。
行走荆楚,光谷创业咖啡、创客沙龙,正集聚四面八方的创客来鄂追梦;放眼湖北,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流连忘返,感受灵秀湖北的独特魅力……
曾一度以“配角”身份出现的服务业,正渐渐挑起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大梁”。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423.48亿元,增长9.5%,占GDP比重44.7%,继2004年之后再次超过第二产业。
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标志性变化。
这意味着,服务业主体地位正在形成。湖北三次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12.8∶50.3∶36.9,调整为2016年的10.8∶44.5∶44.7。五年间,一产、二产占比逐年下降,三产占比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过半,提升至50.7%,比第二产业贡献率高6.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占比排名,已从“231”变成“321”。
历史性的嬗变为何发生?
2015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提挡加速,为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大跃升按下“快进键”。
一批服务业“大鳄”强势崛起。武汉商联、九州通、卓尔控股等19家企业入选201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
一批外资银行争相来鄂。武汉成为中部地区金融行业聚集度最高的城市,截至去年底,金融机构236家,类金融业态企业超过1000家,金融后台机构33家,聚集效应日趋明显。
一批围绕工业生产、千亿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商务商贸等,竞相发力,让服务业焕发勃勃生机。
从2012年占GDP比重的36.9%到如今的44.7%,为工业服务、为百姓生活服务,服务业在经济“爬坡过坎”中实现逆袭。
从传统产业到新经济,双引擎强力驱动
上月31日,TCL集团旗下华星光电公司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50亿元建设6代柔性LTPS-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达产后年均销售额将超百亿元。
折起来是手机,展开是平板,柔性屏手机到2020年将成下一代主流,智能手机的变革比想象更快。
以华星光电为代表,一个个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投资体量大的重大项目纷纷落户荆楚。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之时,传统产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之困。
从纺织到钢铁、从化肥到水泥,传统制造业曾经拥有的政策、资源等优势逐渐削弱。
湖北传统产业存量巨大,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它们是财富,还是包袱?
触网做电商,让位于荆州腹地的红叶针织远离了企业生死线,逆袭细分市场第一;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精,人精我特,一个“特”字引爆创新革命,新冶钢活出精彩;挺进环保,葛洲坝绿色转型,跻身国内环保一线。
新兴产业完全可以不以大量传统企业的破产或倒闭为代价,对现有企业注入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也可使其一跃从传统跨入新兴。跨界融合,带来“扩大裂变”,效应不可小觑。
引领新常态,动能哪里来?
去年12月1日、31日,短短一个月内,省政府接连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若干意见》,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打造动力强劲的发展“双引擎”——
一手抓新经济培育壮大。营造宽松包容发展环境,健全人才集聚流动机制;完善财政金融支撑体系等,开辟新经济发展空间,释放新经济新活力。
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智能化改造,提高网络信息化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改造,提升品牌质量水平;“工业千项精品工程”,发扬工匠精神,培育百年老店。
喜新不厌旧,双引擎齐发力。
电子信息、北斗导航、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快速成长。
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模式势头强劲。今年一季度,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20.53亿元,增长12.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7.4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22.7%,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增长32.6%,网络零售额继续领跑中部六省。
传统动能也老树发新芽。今年一季度,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9.5%,同比提高6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幅17.3个百分点。
在变革的关键节点,谁把握了发展大势,谁将赢得未来。
双引擎,驱动湖北经济稳健前行。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