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3岁 上海人长寿有原因

3月27日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截至去年12月31日,上海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3岁,再创新高,紧追全球预期寿命最高的日本和瑞士。健康长寿是人们始终的追求,在这方面,上海人走在全国前列,在祛病延年上他们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热爱生活享健康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2030年全国人均寿命达79岁。而早在2013年,上海女性的平均寿命就达到了84.79岁,男性80.19岁,与当时世界平均寿命最高的日本、法国不相上下。2016年,上海人均预期寿命更是增至女性85.61岁,男性80.83岁。

除平均寿命位列全国之首外,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0.25%;而上海市第二十七届健康教育周的数据显示,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已达22.07%,远超全国水平。较高的健康素养反映了上海人拥有更健康的生活行为。

上海交通大学营养系主任蔡美琴认为,尽管生活节奏很快,但并不耽误上海人通过出游和健身来放松心情。《2016年国民旅游消费报告》指出,上海旅游消费总额位列全国第一。《2016年上海老年人出游现状与需求调查》显示,60~70岁市民每年外出游玩的比例高达77.8%,他们旅游的目的就是“玩得开心”。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则显示,经常锻炼的市民比例达40.8%,快走、慢跑、羽毛球、篮球和广场舞等最受市民喜爱。

饮食有五大讲究

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必要条件。专家指出,上海人之所以长寿,与讲究饮食关系密切。

懂得节制。“上海人饮食很节制,每盘菜都很精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表示,种类多、量少保证了饮食多样化,防止吃得过饱而引发胃肠问题或肥胖。即使聚会应酬时,上海人也坚持“能吃多少吃多少”的原则,“劝酒”和“劝吃”现象很少出现。

饮食清淡。蔡美琴说,中国部分地区居民盐摄入量偏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风险。上海卫生计生委为此牵头给每户家庭派发控油壶和限盐勺,居民们的使用率非常高。上海人爱吃甜食,但他们现在会有意识地控制糖摄入量。如今,随着市民健康素养的提升,上海人的饮食从“浓油赤酱”转变为清淡、少油、少盐、少糖。

爱吃海鲜。上海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得益于沿海的地理特点,上海人普遍爱吃鱼虾”,蔡美琴告诉记者,水产品富含优质蛋白、脂肪含量偏低,其中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可调节胆固醇水平,有益健康。

不离绿蔬。上海有句老话:“一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可见绿叶菜在其饮食中的地位。高键说,上海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绿叶菜种类丰富。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对全身健康都有益处。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摄入蔬菜中一半是深绿色或橙黄色蔬菜。

顺时养生。高键说,上海人注重时令养生,爱吃时令蔬菜,口感好,营养高。在慢病康复和养生上,上海人依从性高,会遵医嘱主动改善饮食,比如糖尿病患者减少甜食摄入、痛风患者不喝浓汤等。

政府措施促健康

市民良好健康素养的形成,与政府的促进有关。上海卫生计生委出台的一系列健康促进措施发挥了很大功效。

1.发放健康读本和工具。上海卫生计生委健康促进处副处长徐园说,上海健康促进委员会每年都以市政府的名义,免费发放健康读本和工具,一户一份。读本内容包含走、跑、打球、拳操等50种锻炼方法,以及食品安全、中医养生等知识;工具偏重保健实用,比如保健梳、可随身携带的健身哑铃、写有健康食物知识的冰箱贴等。去年,上海健康促进委员会还在各级医疗机构发放17万张宣传页。

2.组织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已从慢病控制延伸到心理健康。目前累计建成2.6万个小组,42万人参与活动,覆盖全市100%的街道(镇)以及居(村)委。”徐园说,对健康知识有需求的市民均可参与,组内有专业医生为组员制定个人计划,全程给予指导意见,并设计一系列技能体验和操作环节,如血压、血糖测量、体质指数测试演练等。小组还会举行跳舞、健康竞赛等各种活动。组员则成为社区健康教育大使,将健康常识传播开来。

3.建设健康场所。上海鼓励所有社区和单位参与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健康场所需定期给成员体检、开展健康促进项目。学校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健康促进项目,如肥胖预防与健康减重、龋齿和近视预防、心理健康等。徐园说,也有部分健康场所对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自主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这是自身的责任。

4.率先推出家庭医生制度。上海逐步把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城郊、社区,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签约的模式,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程、长期、稳定的维护。社区卫生中心2016年就诊数8580.23万人次,占全部诊疗人数的1/3。过去,途经上海各大医院的公交车上,总有很多老人起早看病;如今,市民能在家门口获得优质医疗服务,有小病小痛优先选择社区医院。

责任编辑:崇郁

(作者:王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