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天上的风筝 地里的荠菜 花下的游人

三月三,和气盛东南

今日农历三月三,很多人会想起小时候学过的,一个叫做《三月三》的绕口令:

三月三,小三去登山;

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

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

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

小三山上大声喊:离天只有三尺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相传三月三是人文始祖黄帝的诞辰,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逐渐演变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邀约到江河之滨,男男女女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而出,或到山谷采摘兰草,或到水边嬉戏洗浴,或到郊野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祛除不祥。

古人过上巳节,是一种亲近自然的仪式,是一次诗情画意的出游,是一场和春天的亲密接触与美好约会!

如果说要找一个最能体现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精神的传统节日,那就非“三月三”莫属了。

元曲《喜春来》:“海棠过后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杏烧红,桃剪锦,草揉蓝。三月三,和气盛东南。”

阳春三月,莺歌燕舞花满枝,是阳和之气最盛的时候。

“四时最好是三月”,三月确是诱人的时节,蓝蓝天空、朵朵白云让人神清气爽,烂漫山花、青青草木带来淡淡芬芳,而这“三月三”,浓缩了三月的精华,成为三月的标志,足以令人陶醉!

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正如歌里唱的,三月三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带着做工粗糙的自制风筝,伴着阵阵春风,放飞一只只可爱的风筝,在青青的田野上大呼小叫,欢笑奔跑,那童年的心,也随着风筝上下翻飞。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不要总是和电脑、手机绑在一起,到野外去放风筝吧!

放风筝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有益于健康,“两手托空理三焦,左右开弓如射雕,树动根定任风摇,气贯长空心火消”。

想想吧,沐浴着暖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伴随习习清风,放飞风筝,放飞心情,把一切烦恼抛到蓝天白云之上,这就足以使人心旷神怡、气血通畅。

同时放风筝时要起步、小跑,才能将风筝放起来,风筝升起后要抬头抑望,凝视拉线,使整个身心沉浸在既放松又紧张的舒畅之中。

人生也像放风筝,要脚踏实地,但是,心要像风筝一样飞得高。

三月三,荠菜当金丹

“三月三,春光好灿烂,全家老小到野外,挎竹篮,挖荠菜,荠菜包馅喷喷香”,正如童谣里说的,三月三时荠菜最鲜嫩。

荠菜,又叫地菜、荠荠菜、田儿菜,作为一种野菜,味道鲜美胜过园中蔬菜,早在远古时期,就为人们所食用,《诗经》里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

过去人们在“春荒”缺粮时,就靠荠菜来度过难关,京剧里的王宝钏等待自己的丈夫,在寒窑苦守十八年,没有粮食吃,就把附近田野里的荠菜挖尽吃光了。

宋代文豪苏东坡酷爱荠菜,不仅写下“时绕麦田求野荠”的诗句,而且发明了一种荠菜和米煮的稀粥,人称“东坡羹”。

荠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具有和脾健胃、明目止血、利尿解毒等功效,所以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在辛弃疾的眼里,荠菜花是可以和桃花、李花相提并论的。

民间把三月三作为荠菜花的生日,并在这一天把荠菜花簪在头上,表达健康吉祥的含义。

三月三,踏青正当时

上古的时候,先民在三月三这一天,到河边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沐浴,游玩,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在这一天私定终身,送一束芍药花作为约定。所以说,三月三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这一直延续到唐代,杜甫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宋代以后,对妇女特别是未婚女性的禁锢日益严重,三月三的情人节功能就慢慢消失了,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中仍有保留。

三月三遗留下来的习俗主要是赏春雅集,踏青游玩。

据说历史上最优雅的踏青活动发生在1600多年前的浙江绍兴,40多位文人名士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玩一种“曲水流觞”的游戏,将盛了酒的觞(酒杯)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

最后把得到的诗编成诗集,请一位名士写了一篇序,那篇序文采飞扬,书法成就更是横绝古今,它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那个名士自然就是王羲之。

三月三,踏青正当时。到郊外田野远足,可以放风筝、荡秋千,可以编柳帽、吹柳笛、挖野菜,可以在山坡上打滚、看油菜花开、听燕子呢喃,可以仰望天空发呆……总之你尽可以融入自然,放浪形骸。

三月三,真美好!其实,人只要平心静气,善待生活,哪天不是自己的三月三!

来源:长江云

(责任编辑:邓磊)

(作者: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