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两会最热词 体现民生诉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一年,我们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一批标志性、支柱性改革举措。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有媒体对近5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比对后发现,“经济”“改革”“建设”皆位居前列。不同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共提到83次,首次超越“经济”排名第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通篇贯穿了“改革”二字,提出了国企、非公经济、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资源价格、收入分配、政府职能转变、医药卫生等十几个领域的改革任务。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正在逐渐增强。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以来,改革的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目前正在进入爬坡上坎的攻坚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而繁重。这个时候,尤其需要我们咬紧牙关,坚定信念,砥砺前行,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这也是报告中屡次强调改革、不断深化对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的原因。

改革就要敢于打破利益藩篱,让利于民。改革就是各方利益的调整,现阶段也进入了利益的深度调整期,势必会碰到各种阻碍。能不能让利于民,造福于民,让人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是改革是否见成效的重要指针。政府工作报告为今年政府在众多领域开出“任务清单”,其中包括今年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引来代表委员们最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典型的让利于民。打破电信运营商的垄断,虽然电信运营商每年将失去上百亿元的收入,但却让人民群众获益良多。接下来的改革中,就是要通过一项项具体措施的落实,让人民群众能持续收获这样实实在在的大礼包。

改革需要向服务型政府迈进,执政为民。改革最难的是向自己开刀,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政府是个巨大的考验。政府审批事项太多,而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做得不够。今后要向服务型政府迈进,减少审批,加强市场监管,搞好公共服务,让企业和老百姓都能办事不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政府通过“节用”,用节约出的经费促进养老、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实现“裕民”的目标,也正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各方面工作的持续推进,都需要靠继续深化改革来实现,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红利要靠改革来获得,改革就是最大的民生诉求。只有坚持改革,做好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各项工作,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