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傅莹担任两会新闻发言人的第五年。
近90分钟的发布会,15个问题,涉及中美关系、中印关系、中国全球共享、环境治理、民法等方方面面。这位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形象代言人”,用坦诚与机智的回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开放姿态,也传递了中国的立场和声音。
“作为发言人,最重要的是沟通,用对方接受的方式交流”。如她所言,她一直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面对国内外媒体“步步紧逼”和“长枪短炮”时,从不怯场,温柔化解。
真诚而富有人情味
自2013年傅莹第一次担任两会新闻发言人以来,记者们连续五年提问,政府如何进行环境治理,傅莹都做了真诚、清晰、全面的回答,而且每一年的回答都有不同。
△ 2013年,傅莹坦陈,“每天早上拉开窗帘都要看一下今天有没有雾霾”。
△ 2014年,她像聊天一样跟记者说,“今天天气比较好,我觉得你脸上都带着几分阳光。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
△ 2015年,她跟每一个普通市民一样回忆年轻时的蓝天白云。
△ 2016年,面对记者“2030年才能实现空气质量达标”的提问,她告诉大家“人大环资委主任都很少笑的,我认为他‘压力山大’。”
今年,她回答说,对于环境问题,“媒体是年年关注,我们是年年回应,大家也是年年努力”。她坦诚,治理雾霾确实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长期挑战。从人大的角度来讲,一是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二是监督法律的有效实施。
幽默而不失风度
即使是再尖锐的问题,傅莹总会先报以微笑,然后冷静应对,每一个回答平静而圆满,风趣而不失重点。
△ 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
在回答印度记者提出的中印关系走向的问题时,傅莹回答,看待中印关系既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她用“拉家常”的平实语气,描绘了中印合作的丰硕成果,也尽显中国的气度风华。
温柔背后是对立场的捍卫
幽默背后不乏犀利,温柔背后更是对中国立场的捍卫。外媒往往对中国军费开支相关问题“情有独钟”。问题抛出时往往尖锐、直接,但傅莹从不闪躲,见招拆招。
△ CNN记者提问
“每次外媒都要问军费,据说我的前任也是如此,前任的前任也是如此,好像据说是外媒到我们这个发布会来,主要关心的就是军费。”2015年,她曾风趣地回应路透社记者的提问。
今年也不例外,当第一家外媒提问就直接提到这个问题时,她摆出具体数字,轻巧地化解了外媒所谓“中国军力增长”引发担忧的不实指控。
纵观5年的新闻发布会,在回应外界忧虑之前,她总是先回应外界这种忧虑背后的逻辑,然后坦诚地将中国意图与外界假设区分开,并明示,这样的“假设”本身已经构成对中国的“误读”。
在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作报告时,傅莹曾谈到自己准备发布会提问的幕后,她表示,每次发布会都要进行提问演练,准备10倍以上的问题,从中找到既能体现中国的立场,还能表现中国大国态度的应对方式。
在傅莹看来,发言人与记者的关系不像辩论赛的较量,不是单纯地论胜负,而是在回答中占据上风的同时,要让所有人信服,因为这是代表中国的声音。
来源:长江新闻号
(责任编辑 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