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在给听障儿童上课。 李洋 摄
中新网石家庄3月2日电 (李洋)“我喜欢上学,可以上数学课,学拼音,还可以跑步。”2日,7岁的小秒(化名)笑着说。如果不是戴在发卡下的黑色助听器,记者不会注意到这名爱笑的小姑娘是一名听力障碍儿童。
第18个全国爱耳日前夕,中新网记者探访河北省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附属幼儿园。
“刚开始从事这个职业时,没想过一辈子,但时间久了感情也就融入到了这份职业。”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李京赛,自1986年从事特殊教育至今已有31年。
从最初的“火柴盒式助听器”、“模拟助听器”,再到“数字助听器”,以及现在的“电子耳蜗植入”,今年53岁的李京赛成了“助听器”发展的“见证人”。
“听障儿童只是听力年龄迟缓,比正常孩子滞后。”李京赛说,要让听障儿童发准一个音节,学会一个字,一个词需要很久的时间,但看着他们变得喜欢沟通,再渐渐融入社会,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在幼儿园三楼训练室,教师陈晓伟正带着孩子们做训练。一张张幼稚的脸庞紧贴着她,劲头十足的回答她所提出的问题。
“红色的苹果在哪里?”“红色的玫瑰在哪里?”每当陈晓伟向孩子提出问题后,她总会不断重复一句话,“用嘴巴告诉老师”。
采访中,“80后”教师邢梅红向记者透露,这里的老师教龄都很长,很多人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当被问到是否想过有朝一日会转行时,都笑着回答“没有”。
邢梅红说,她们所从事的职业可能要比普通的教师付出很多,既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开发语言功能,又要注意教学方法,避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份倾注了爱的事业。
“命运已经给了孩子们不幸,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去帮助这群孩子,让他们能聆听到来自这个世界的爱。”邢梅红说,她期盼大家都能用爱的眼光来关注听障儿童,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