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在央视最火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上海女孩武亦姝脱颖而出,成为了刷爆朋友圈的热点人物,粉丝赞这位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高一女生“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诗词大会的火爆,反衬出时下综艺节目的普遍苍白,以及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式微。基于这样的逻辑,诗词大会越受人追捧,唐诗宋词这样的中国国粹越让人心忧。以笔者的经验,越是追捧这股诗词热潮的人,越有可能离诗意生活越远,而这些人最有可能是热潮一过,最早远离诗词或者其代表的生活方式的人。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也有可能会促成一种现象:不少成人被激荡起情怀,心想自己激扬文字是不可能了,是否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于是社会上兴起一股“诗意生活从下一代开始”的热潮?
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下一代开始没有问题,然还是要谨防,火爆的诗词绑架了已经够累的学生。现在“优秀学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除了学校文化课成绩好,还得“多才多艺”,拥有各种文艺特长。诗词是否会像钢琴、奥数一样,成为精英学生的标配?
说诗词很容易绑架学生,是因为我们大多不掌握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现在学校里对古诗词除了背还是背。学生被应试教育绑架,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接触亲近大自然更是奢望。而古诗词的美多在意境,没有自然体验,再经典也难得其味。而笔者最担心的还是,诗词越背,越是味同嚼蜡。或许参加诗词大会出口成章,引得全民艳羡会获得成就感,但像武亦姝一样有万众面前展示机会的毕竟少数。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成语,也有诗词名句。但恰恰是成语和诗词名句越精熟,越可能影响对鲜活生活的亲身体验。打一比方,当你看到荒弃房屋时,你可能会因为脱口而出“断壁残垣”,而影响对荒凉美的延宕体验,如此生活中少了美,而多了俗套。如果你在沙漠中旅行,看到炊烟残阳,你很可能惊艳大自然的馈赠。如果你习得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很可能会对亲身体验这种美不屑一顾,因为你耽于对名句的依赖和自得。多掌握成语,看到某一情景诗词名段脱口而出,有时并非智慧而是套路,炫耀之外,少了对生活和情景的亲身体验,更遑论从中获得顿悟的喜悦,这也是佛教中“所知障”的本义。
其实笔者最担心的还是,因为诗词大会的火爆,社会追捧诗词的热潮倒逼到学校,本来就成问题的诗词背诵习得变本加厉。成人世界基于生活体验丰富更容易热爱诗词,中小学生离诗词意境太远强行背诵,甚至会导致越背越讨厌还得背更讨厌的恶性循环。而且现在的作文中,强行使用的老掉牙故事、一个接一个用的不贴切的成语,已经让人生厌。再加上死记硬背不是自然而然使用的诗词引用,未来的学生作文会不会更加沉重乏味?
诗词虽火,但其习得要因人而异,切不可死守原来的背诵老办法,更不能成为优秀学生的标配,而导致绑架学生让其难以承受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