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1月15日10时31分讯(记者 祝可)不知翻了多少座山,车辆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前,终于抵达了大山深处的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这里山高路远,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 据说,1988年建乡时,下党因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被称为“五无乡镇”,村民人均年收入一度不足200元。就是这样一个特困乡,近年来却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条别样脱贫路。1月14日,2017全国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春走基层采访团一行来到寿宁下党,进行实地采访。
从“负”到“富” 特困村民一年时间全家脱贫
在森林茂密的寿宁县下党村一个小山坡顶上的厂房里,51岁的王明江正在做着茶叶包装的工作。2015年,长期在温州等地打零工的他回到家乡,加入下党蓉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儿子一起为家乡产业打工。他说,以前在外打工,四处漂泊,风餐露宿,一个月三千多工资,最多能存上千把块。现在上班就离家五分钟的路程,同样的工资却能存到两千多,感觉生活充满希望。
2014年11月,下党蓉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其中,王明江一家就是其中一户。前些年,因大儿子王有长患肌肉萎缩症,为治疗疾病,家中花光了几乎所有积蓄,还负债十几万,全家因病返贫。为了还债,王明江不得不背井离乡,常年在外打工。妻子体弱多病,还有患病的大儿子需要照顾,家里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
2015年的一天,王明江被村干部给叫了回来:“回村里来工作吧,我们给你找路子。”于是,王明江回到下党村,和病情已经好转,能干点轻活的大儿子王有长一起,加入下党蓉党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合作社打工,爷俩年收入约有4万元。通过合作社“定制茶园”平台,他们每年茶青收入在1万元左右。小儿子王有华外出务工,年收入约一万元。2016年,王明江一家年收入达到6万左右,人均收入约1.5万,远超全乡9400的人均收入,实现全家脱贫。
从“无”到“有” 定制茶园开启脱贫新模式
王明江只是近年来众多下党回归的农民之一。这个闽东四个特困乡之一乡镇,如今,早已摆脱“五无”尴尬局面,旧貌换新颜,那些曾因穷困纷纷背井离乡讨生活的人们纷纷回乡谋求新生活,新发展。
近30年的扶贫开发,深山穷乡到美丽乡镇的华丽嬗变,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更是当地干部群众摆脱贫困的不懈追求和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坚守。
据了解,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以及市级各部门陆续下派干部到下党部分村庄驻村帮扶。2014年7月,福建省委组织部下派曾守福任寿宁县下党村第一书记。他带领村领导班子推出“定制茶园”项目,利用“消费扶贫+产业扶贫”,让先富的村民带动大家,研究制定机制和标准,让村民、村集体和引入的企业实现三方共赢,形成全乡农民的增收点。
“定制茶园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扶贫、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市场具有广阔性。”曾守福说,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保证质量,可让村民收入普遍翻倍。
这两年,扶贫定制品牌“下乡的味道”逐渐为人所知。曾守福说,下党提出了一个消费扶贫的理念,要做中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就创设了自己的一个品牌叫做“下乡的味道”。
从“贫”到“精” 旅游扶贫打造脱贫新思路
2015年,下党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并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点,引进专业策划团队,帮助策划实施了29个旅游开发项目。下党村筹资3200多万元完善“红色下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致力将下党打造成为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示范乡镇。
去年,下党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旅游品牌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业的兴起有效带动了民宿、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目前,村里办起了6家宾馆、3家民宿、5家农家乐,带动2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
2016年,下党村财政从2014年的零收入增长到2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200多元增加到11000多元,带动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党建脱贫、产业脱贫、旅游脱贫,下党人的路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刘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