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如何将辖区内曾经最贫困的山区变成如今市民趋之若鹜的休闲胜地?
一个曾经矿坑遍布的“光灰城市”,如何从昔日的工业原材料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变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魅力宜居之城?
贫困村153个、贫困户4.89万户、贫困人口13.2万,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阳新县等待摘帽,一个插花贫困区大冶市全面脱贫,是2014年5月扶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之初,湖北省黄石市所面临的“任务清单”。黄石市委立足市情,提出在全省率先完成精准脱贫任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贫困人口密集分布的幕阜山区,既是山区、库区,更是曾经的革命老区和血吸虫病肆虐的疫区。黄石的脱贫攻坚,既需要解决一切贫困山区所面临的“激发内生活力”的共同课题,也面临着一座资源枯竭、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老工业城市“环境容量不足”“经济发展乏力”的特殊挑战。
用“生态立市”确定脱贫攻坚的核心路径,以“产业强市”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全域规划,整体推进,大手笔、大动作、高标准,240万黄石人举全市之力,以决战决胜之势,跳出扶贫抓扶贫,奏出了一曲以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脱贫攻坚、以整村推进促进整个区域开发的贫困地区换道超车行进曲、城乡统筹绿色发展协奏曲,蹚出了一条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生态扶贫、产业富民的黄石特色扶贫路。
全域规划——当昔日的“铜斧熔炉”之城拉开了全新的绿色生态大幕,贫困落后的山区恰恰成为这座城市最精彩的绿色空间
坐落于长江南岸的河曲凹岸阶地上的黄石,紧靠幕阜山脉余脉,自西向东蜿蜒分布在大泉山、大王山等十几座山脉之间。山水相依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大自然对这座城市的格外偏爱,黄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各类矿产品类资源53种,约占全国矿产品类的34%。这样的资源禀赋,既决定了黄石在中华矿冶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
“铜斧熔炉”的矿冶文化造就了这座老工业城市的历史与辉煌,也让黄石长期积累了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资源开采与重工业发展,给黄石留下了近千个开山塘口,5万多公顷石漠化荒地,给本就闭塞的山区遗留下了许多生态隐患。与此同时,作为工业原材料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服从国家的原材料调拨计划安排,形成了能源、材料消耗、污染在黄石,产品深加工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在外地的经济结构,农村富民产业发展后劲乏力,就业人口出路通道变窄等问题日渐突出。
“黄石的精准扶贫工作,要体现黄石特色,提高工作标准,为黄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乃至鄂东特大城市的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市委书记周先旺在黄石的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多次强调。
2013年9月,黄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战略决定,在黄石重大战略转型期同期开展脱贫攻坚,黄石的扶贫工作就不单单是“头疼医头脚痛治脚”的亡羊补牢,查漏补缺,而是站在整个城市历史的空间的发展高度,补齐经济结构短板,挖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存量,促进城乡市域一体化发展,将脱贫攻坚行动与建设生态宜居魅力新黄石的整体构想融为一体。
2013年,黄石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阳新县被湖北省纳入幕阜山片区,同国家级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享受同等扶贫待遇。
同年,黄石市委成立了由周先旺任组长、市长董卫民为第一副组长的“黄石市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
随后,《支持阳新县跨入全省县域经济二十强的意见》,从七个方面支持阳新发展;《幕阜山片区阳新县扶贫攻坚工作要点》,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15条”力挺阳新片区;黄石市财政年2000万元专项资金帮扶阳新片区,农林、交通、水利资金打包投入。
与此同时,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战略性举措在黄石南部的大冶湖沿岸崛起。针对黄石城市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老城区人口高度密集、城市腹地偏小等问题,黄石市委市政府将目光投向了曾经的“城乡结合部”——连接黄石中心城区、大冶市和阳新县的环大冶湖区域,全力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推动黄石老城区与下辖县域的对接融合、同城开发。周先旺说:“自建市以来,经过60多年发展,黄石从最初的滨江小镇,成功实现了沿江开发、环磁湖发展的两次跨越。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开发建设,就是要实现第三次跨越,推进黄石在发展方式上转变,在发展空间上拓展,在发展阶段上转折。”
2014年,《黄石“两镇一区,四化同步”城乡统筹总体规划》出台,阳新县最偏远落后的三个乡镇太子镇、大王镇和金海开发区在创造性的行政区域重心转移的大格局下,被纳入大冶湖生态新区南岸“华中康谷”的建设规划。华中康谷将以广大农业地区为基础,依托农业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黄石都市近郊的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风光旅游区;以“两镇一区”南部幕阜山系为依托,结合溶洞、绿道形成以康体养生、户外体育、探险体验等为主导的旅游休闲片区。
开放性大格局设定之后,便是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投入。多年以来,阳新县被“两山一湖”阻隔在黄石经济发展圈之外,阳新人上一趟黄石市,要辗转换乘,至少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车程。2015年,总投资20多亿元的黄阳一级公路全面开工,联接阳新沿江经济区与黄石腹地的沿江大道也在紧锣密鼓的策划筹备中。
“黄阳一级公路和沿江大道既是一条脱贫路,更是一条开放路、融合路。届时黄石城区与阳新县之间将形成西、中、东三条快速交通走廊,将阳新纳入全市乃至全省的长江经济开发带,将对推动幕阜山地区连片扶贫开发起到决定性作用。”黄石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军告诉记者。
片区推进——越是贫困带,就越是潜力带和发展带。黄石的脱贫工作,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国家统一标准,而是造就了一条直接对接小康的“快速道”“超车道”
贫苦区域连片,贫困人口集中,是黄石扶贫开发任务的特点。这也就使得区域整体提升,以面带点地将脱贫攻坚作为建设美丽乡村重要抓手的工作思路得以实现。
黄石市农业局局长、扶贫办主任陆咏梅介绍,黄石的扶贫有“两带”:一是将大冶市和阳新县交界区域处的4个极度贫困的老区库区乡镇(阳新王英镇、三溪镇,大冶刘仁八镇、殷祖镇),打造成全市的精准扶贫示范带和美丽乡村展示带。二是在“两镇一区”实施父子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315省道生态旅游公道改造等十大精准扶贫工程,将“两镇一区”打造成精准扶贫样板带和美丽乡村体验带。
“‘两带’的建设,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搭建好服务平台,才能为产业脱贫提供有利条件。”杨军多次强调。
父子山的自行车休闲绿道总长23公里,串联起19个村庄,49个自然湾和10处父子山国家级健身步道的入山口。记者在采访时偶遇“黄石铁骑”的骑友,队长蒋女士告诉记者,他们曾在全国很多城市骑行,黄石的这条绿道却让骑友们格外钟爱,“绿道就建在村庄农田之间,骑累了,路边就可以和正在整地的老乡聊聊天,跟吃草的老牛拍张照,最重要的是,还能随处买上几把新鲜的蔬菜,摘几个西红柿和黄瓜当补给。”
“这就是‘一条环父子山登山道引发的探索’。”陆咏梅对这条父子山登山道的修建所引来的蝶变效应也始料未及。
首先,村民们的土地增值了。曾经因收益太低而大量闲置的土地如今被分成小畦被市民争相认领,村民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务工收入,没有被认领的土地,成了市民游玩时的采摘基地,农民可以获得采摘收入和采摘之余农产品销售收入,亩均年收益大多过万元。
其次,是村容村貌改变了。过去美丽乡村的提升工程,村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还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如今,闭塞的村庄被绿道打通,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
最重要的是可持续脱贫的农旅结合产业培育起来了。父子山绿道沿线,黄石市投入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发展红心李、狗血桃、殷桃等水果采摘园1300多亩,家庭式采摘园300多亩,樱花园等观光园1100多亩。曾经矿坑遍布的金海开发区成了鄂东最大的白茶产业园,“太子镇豆腐”“黄石港饼”等沉睡了多年的特色产业也开始被激活。
农旅结合带动产业发展的扶贫思路来源于黄石的农业现实情况。董卫民说,黄石的农业生产总值在湖北省17个地市中排第12位,“面积小,块头小”是黄石农业农村不可改变的先天禀赋,因此黄石可持续脱贫攻坚的产业带动,就要牢牢把握区位优势,做好高效城郊生态农业,发展观光旅游业脱贫,培育特色种养业致富。
“两镇一区”精准扶贫样板带和美丽乡村体验带的扶贫经验在黄石的其他贫困区复制延伸开来。曾经是老区库区的阳新县王英镇、三溪镇村民多为水库移民,人多地少,增收渠道单一。今年10月,黄石一年一度的乡博园在两个乡镇中最贫困的5个村打造成功并对外开放。乡博园以“精准扶贫、旅游脱贫”为主题,以“十里河田·美丽乡村”为内容,蜿蜒5公里的生态河岸,桕园寻踪、花海韵和、阡陌田园等景点“一线串珠”。村中有园,园即是村,仅仅十一期间,就吸引了黄石、武汉、南昌等地数十万游客。牡丹庄园、薰衣草深加工项目等经营性收入按比例分配给村集体,成了贫困村集体的收入可持续的源头。在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了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农家乐带动、商贸带动等四种模式,为当地贫困户优先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把贫困户牢牢吸附在旅游产业链上,有效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
“围绕产业脱贫,做好服务产业的平台,是精准扶贫样板带和示范带建设的题中之义。”杨军说,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参与,无论是打造绿道,还是建设乡博园,看似没有实质性收入的政府公益项目,就像是栽下了一株梧桐树,引来的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金凤凰。
精准到人——精准识别、动态管理,黄石的“四看”标准,将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无缝衔接,农村没有被替代,而是被提升,贫困人口不是单纯地被扶助,而是内生动力被唤醒
“一看是否改造土坯房,二看是否改造厨房和厕所,三看致富能力强不强,四看就学、就医、养老保障怎么样。”这“四看”标准,是每一个深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黄石干部都能随口念出的“顺口溜”。基于全域规划和片区提升打下的良好基础,黄石市的扶贫攻坚不断自我加压,以高出国家扶贫标准的高要求,带动贫困区一步到位对接全面小康水平。
站在2016年的年尾巴上回头望,黄石市精准扶贫攻坚全面推进,黄石全域不漏一人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的目标指日可待,而取得如此成绩的关键点,就是周先旺始终强调的“在脱贫攻坚战中,让老百姓能一直听到党的声音,看到共产党员的身影。”
车前村是黄石有名的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黄石市“四大家”领导带头挂帅出征,31名市级领导各负责督办一个镇,蹲点一个村,而车前村就成了周先旺的蹲点村。2015年周先旺多次入村走访农户,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制定了车前村“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党员走”的五年脱贫致富成为明星村的村庄发展计划,更是了解到村内南山湾组由于两百年前两兄弟闹矛盾,而延续至今的同湾子孙“生不同祖堂,死不共坟山”的历史矛盾。周先旺以建设文化礼堂为良机,挨家挨户做村民代表的思想工作,动员村民将两个祖堂合并一处。70岁的老党员邹定谋第一个赞成祖堂合并,带头做通自家兄弟工作后,又逐家逐户宣传发动,终于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党员干部带头,发动群众,拆除了一个祖堂,建起了美丽生态的“村民活动广场”,又把另一个祖堂改造成文化礼堂,成为全组村民集体议事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2016年的猴年春节,两百多年不相往来的两支同姓子孙终于一起在文化礼堂过了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扎实细致的工作成为黄石扶贫攻坚工作的牢靠基石,黄石全市共有279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经济“空壳村”任“第一书记”,全市选派了500名干部组成153支扶贫工作队进驻重点贫困村,实现了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全覆盖。
目前正值大冶和开发区全面脱贫的关键时期,大走访,大调研的“回头看”工作正在这两个区域全面铺开。“每一个贫困户脱贫前后的照片、信息要详实清楚;党的优惠政策要让每一个贫困户做到心中有数;每一个村庄要形成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档案局也将进入这些全面脱贫的区域整理扶贫档案,为这一场扎实的扶贫攻坚战留下历史的印记。”大冶市委书记李修武告诉记者。
让记者尤其感到鼓舞的,是黄石市扶贫干部在扶贫中坚持的理念——“农村不应被替代,只应被提升。贫困户不仅需要扶助,更需要被唤醒。”
德夫村的深度贫困户陈花丈夫中年失明,全家失去了顶梁柱。当黄石市人大下派的扶贫工作队送米送衣物到她家时,工作队发现陈花表现出的感激中有着低人一头的难堪。当工作队带动村民流转土地,建起了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和土地入股的葡萄园,陈花有了在葡萄园的股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同时兼职做了村里的保洁员后,这个很少说话的女人腰板开始挺直,笑客也多了,她对工作队的扶贫干部刘志军说:“我不感激你们送我东西,但我感谢你们帮助村里发展产业,给了我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机会和条件。”
如今,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扎实推进,欠发达区域的全域振兴,黄石这座长江中游的重要节点城市正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来年春天,乡博园内桃花开时,相信会有更多的游人光顾这座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并具的城市,因为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陈江凡何红卫郭少雅)
(责任编辑:刘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