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春伊始,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落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 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落地
《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发布
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档案局近日联合制定出台《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办法》,便利经营主体跨区域迁移。《办法》明确经营主体向迁入地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迁入登记档案,无需在迁出地重复提出申请;迁入地、迁出地登记机关要做好对接和档案移转,不得限制、妨碍登记档案迁移;要求持续优化迁移程序,推行登记档案迁移网上办理,明确迁入地登记机关可以通过网络调阅登记档案的,迁移期间经营主体可以直接在迁入地办理登记业务。《办法》将于今年3月20日正式施行。
17部门启动中小企业专项服务行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我国将开展为期一年的中小企业服务行动,重点从政策惠企、环境活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法律护企等五个方面开展,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2025年春风行动已举办2.2万场招聘活动
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自一月中旬2025年春风行动启动以来,全国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2万场,发布岗位1500万个。各地务工人员专车专列包车共输送劳动者37万人。
★AI发展新机遇 人工智能企业焕发出蓬勃活力
关注国产DeepSeek大模型在国内掀起的“人工智能热”。最近,各种人工智能新场景、新应用层出不穷。人工智能企业焕发出蓬勃活力,一项项新技术新产品也在加速走向市场。
新技术催生新场景 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跑”
造一台人形机器人究竟有多复杂?记者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人形机器人的内部,十分精密,旁边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它的身体部件进行安装和调试。
在四川成都这家智能硬件中试平台的车间里,一条条试验线、组装线忙碌运转,来自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产品正在进行性能测试和小批量试制。像这台采用AI视觉识别技术的交通摄像头,就即将投向市场。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快速实现成果转化呢?在几公里之外的成都科创生态岛,这一边,工程师在测试机械臂自主识别分类物品的能力;另一边,双轮足机器人在训练攀爬楼梯。还有可隔空操控的“五指灵巧手”、能精准清理杂草的农业机器人,一项项人工智能技术的测试场景令人目不暇接。春节以来,他们几乎每天都是“火力全开”,加快进度将新品推向市场。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落地生花”
开年以来,全国多地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这几天,广东东莞一家科技企业就在加紧测试一款智能分拣机器人,它可以自动识别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货物,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一个“AI大脑”。
眼下,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为外贸赋能。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国际站数据显示,春节过后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达50%,其中AI外贸产品为6.9万国内商家出海提供了服务。AI可以成为外贸企业的“定制军师”,客户、订单、物流、财务全都交给它。
此外,还有更多城市加紧布局人工智能赛道。北京将继续强化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上海将在金融和制造业领域深化AI应用;而深圳、杭州等地则在大模型、智能硬件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健康第一 多地中小学体育活动“加量”
这个春季新学期,多地中小学校园体育活动纷纷“加时”,开始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每天校园综合体育锻炼2小时。此外,推行课间15分钟的地区在本学期大幅增多。
广东广州:入校即运动 保障每日体育活动超两小时
新学期开学,记者来到广州市天河区的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正好赶上第二节课下课,小学部的课间时长已经由原来的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天津、广东、河北等多个省份,浙江温州、福建泉州、山东青岛、湖北武汉等部分区市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2小时体育锻炼、课间15分钟等”相关政策文件。
北京:中小学“体育八条” 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2月17日正式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中还明确,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文件还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等不少于10个项目的轮换活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此外,文件还首次在北京中小学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要求每学期组织班级联赛,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除了给体育课加量,还要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