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的安全帽乱象令人震惊不已:有的在网络平台公开售假,安全帽合格证在网络上随意买卖;有的把塑料帽、防尘帽充当安全帽,过期近20年安全帽仍在销售;有的用回收料制作安全帽,三个月后老化变脆;有的一条产线生产“达标”“非标”两种产品……生产企业千方百计规避监管,而这一系列问题将安全帽市场的混乱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众面前。(2月16日 央视财经)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用塑料帽、防尘帽充当安全帽,过期近20年的安全帽仍在销售……当守护工人的“安全帽”变成一碰就碎的“脆皮帽”,工人们的“头”顶大事儿该由谁来守护?
安全帽作为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建筑施工、电力维修等高危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质量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我国对于安全帽、安全带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一直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就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今年1月1日,应急管理部发布的《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强制实施,其中对头部防护所使用的安全帽必须执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了明确。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811-2019《头部防护 安全帽》第7.2条款规定了安全帽的制造商应在产品永久标识中明示产品的强制报废期限,即当安全帽到达该期限后应进行报废处理。
明明有法可依,可为何乱象频出?究其根源,在于企业违法成本过低、监管没有形成合力。
根据新《安全生产法》规定,使用过期的安全帽按隐患处理最高可罚15万。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山东临沂的一家安全帽生产厂家,合格的安全帽价格在12元左右,不合格的仅需5元。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也让部分生产厂家对于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熟视无睹。同时,由于地方监管缺乏长效机制,也让一些不良商家心存侥幸钻空子,甚至一些已经拿到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安全帽生产企业,也在偷偷从事劣质安全帽的生产,并想方设法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督。
对此,除了要求企业切实承担生产主体责任、施工单位严格采购流程之外,监管必须形成合力。相关执法部门在落实常态化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不妨尝试联动全行业用技术为之赋能。比如,可以建立“一帽一码”溯源系统,通过二维码记录生产、流通、使用的全流程信息,也可以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定期公布抽检结果,以此来倒逼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劳动者来说,同样要提升安全意识,一旦发现劣质商品要及时举报,当好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安全帽不仅要戴在头上,更要戴在心里。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守护“头”顶上的安全。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