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物种基因库”等美誉,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生态屏障,担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使命。
2024年,我们用一串数字来看看湖北林业的亮眼成绩单:
全年完成营造林333.5万亩
全省油茶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
完成48个省级重要湿地确界
修复重要湿地1.6万亩
新增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93家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突破600家
实现林业总产值5663.8亿元
同比增长4.3%
......
2025年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湖北将在“扩绿、兴绿、护绿”方面,增进林业惠民福祉、守牢林业安全底线,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
科学谋划 造林“扩”绿
春节刚过,在黄冈市蕲春县横车镇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现场,专业造林队的工人们正种植青冈栎、枫香等树木。
“挖大坑、栽大苗,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栽种。”负责现场施工的技术负责人吴斌介绍:“造林一律采用Ⅰ级苗木,严格执行施工工序,确保能栽上、能成活、能保住、能成林。”
依托项目建设,山川披上绿装,黄冈林业项目快马加鞭跑出建设“加速度”。大别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项目、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省级国土绿化流域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全面开工,中央财政造林补助项目、森林抚育项目、松材线虫病一体化防治试点项目等提速建设。2024年,黄冈市多措并举,共完成营造林89.6万亩,完成荒山绿化4.9万亩。
2023-2025年,湖北荒山三年攻坚行动治理面积将完成荒山绿化40万亩、森林质量提升700万亩,今年,湖北将确保年度321.8万亩营造林任务全面完成、荒山攻坚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两山”转化 产业“兴”绿
不仅要看到绿水青山的“颜值”,还要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深冬时节,在赤壁市罗县村金江农林苗圃基地,桂花、香樟、杉树、红叶石楠等苗木迎风挺立,农户们正在树下挥动锄头刨开松软的泥土,将一株株射干苗栽进土壤里。射干也叫乌扇、乌蒲、凤翼,一般能长到一米以上,花型飘逸,花期较长;作为一味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痰止咳、活血化瘀等功效,具备非常高的药用价值。
赤壁市两山投资公司绿投公司工程师严长庚介绍:“林下种植中药材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提升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我们前期对流转的基地实施了评估,并对林地开展了适宜性评估,选择适宜的中药材品种,制定了科学规范的种植计划与管理措施,来保障中药材的品质与产量。”
通过流转当地村民闲置土地,实现了中药材的立体种植和生态种植,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同时还与赤壁市兰鑫中药材合作社达成合作,拟打造集“苗木销售、药材种植、产学研观光、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林基地,促进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湖北正加快发展以油茶、核桃、山桐子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和以林药、林菌、林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全省林特产业基地稳步扩展。
资源管护 湿地“护”绿
地球有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湖北就占据其二。湿地是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和“交换库”。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孕育了其湿地大省的地位,现有湿地总面积262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9.4%。
在襄阳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巡护监测时发现,14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中大熊猫”黑鹳和7只青头潜鸭分别在湿地公园内嬉闹觅食。这是继2022年首次发现两“国宝”现身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后,黑鹳和青头潜鸭连续三年来到宜城“做客”。
“这可是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啊。”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旅游开发科科长顾靖介绍:“在发现当天,我们是看到了14只黑鹳在戏水觅食,并且我们还在当天还发现了7只青头潜鸭,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4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们为宜城F4,它们的到来,就证明了我们现在水质越来越好了。”
黑鹳国内数量不足1000只,被称为“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在全球仅有近1500只,被列为极危(CR)物种,也被誉为生态环境质量的“环评师”。
2025年,湖北将编制各级湿地保护规划和国家湿地公园新一轮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湿地总量管控和分级管理,保护好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筑牢长江绿色生态屏障。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