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在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把主流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做到产能全球前三的融通高科,前瞻性布局钠离子正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抢占新能源电池材料新赛道,为下一轮裂变式增长蓄能增势。
在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研究中心,钠离子项目负责人李金懋正带领实验人员进行钠离子电池的测试工作。
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钠离子项目负责人 李金懋:我们公司开发的磷酸焦磷酸铁钠正极材料,只有钠、铁、磷三种元素构成,不会像磷酸铁锂受锂资源的约束,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2020年至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启狂飙,销量从136.7万辆来到688.7万辆,融通高科的营收也迅速从1亿元冲刺到百亿元,磷酸铁锂产销量排名行业前三。然而,受全国磷酸铁锂电池产能加速提升、需求端减弱等影响,融通高科高速增长势头戛然而止。
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中林:在这个调整周期里面,我们也在思考,磷酸铁锂材料里面如何去向更广泛的去延伸。我们把自己的主营调整为磷酸盐系钠电正极材料,从单一的磷酸铁锂,延伸到未来的磷酸锰铁锂、磷酸焦磷酸铁钠。
2022年起,融通高科先后投入超5亿元,用于产品的创新研发。钠离子电池以其在原材料采购上显著的成本优势,以及在低温、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成为有望分庭抗“锂”的“突破口”。
也是在2022年,我市启动“校企人才共享计划”,李金懋从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来到融通高科。这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7项的专家人才,开始主导融通高科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
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钠离子项目负责人 李金懋:2024年的3月份,我们融通高科NFPP钠电材料的压实密度达到了2.1g/cm³。经过七个月的研发,压实密度能够达到2.3g/cm³,这0.2g的跃升意味着电池体积的进一步变小,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已经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水平。
0.2g的提升,正是融通高科在追求卓越道路上不断努力的结果。目前,融通高科研发的钠离子正极材料已经实现零下30摄氏度5C(capacity(倍率))充放电,且容量释放率在98%以上,计划再用1年时间,将压实密度提升到2.4-2.5g/cm³,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中林:我们是中国第一个具备万吨级规模生产的钠电材料的厂商,在钠电这一块这种量产的技术,在全世界刚开始,只有中国在独步研发,所以我们在这个行业内领先就是全世界领先。我们的产品已经在国内头部的储能厂商、动力厂商都基本上测试合格,并且也已经有了意向性订单。
钠电风口渐起,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融通高科钠电板块的突破,无疑将为企业未来快速抢占市场奠定先机。“锂”“钠”赛道双向发力,融通高科正为新一轮裂变式增长蓄能增势。
记者 胡志波 通讯员 张伟 编辑 毕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