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来了!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今天6时20分,我们迎来立冬节气。

“立”为始,“冬”为终。这是属于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朔风起,万物藏大自然将迎来新一轮枯荣。北风改变了山的颜色,待到红叶与初雪相逢冬日的气息便已弥漫。

收获的作物已收藏入库,冬眠的动物也悄悄躲藏。世间万物都一点点安静了下来,在潜藏蛰伏中体味冬日悠长。立冬之后,天地渐渐变得空旷树木静立、河流缓缓山河大地在冬日的宁静中孕育春天的生机。

“立冬补冬,补嘴空”入冬之际,人们喜爱用美食来犒劳自己。围炉而坐共享饺子之香、涮煮羊肉之鲜,充盈精神、充足热量以积极的状态迎接冬日的严寒。

秋尽立冬始,美好正当时。这种美好可以是一个香甜糯口的烤地瓜、一袋香气喷喷的糖炒栗子、还可以是一次茶叙友情临窗夜话、更可以是洒在身上的一缕温暖阳光。

寒冷不是希望的终结,而是孕育新生的种子。愿你不畏风雪、迎寒前行邂逅一场浪漫的雪,期待一个蓬勃的春。

立冬习俗

冬之始

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迎冬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个重要的节日,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非常重视。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并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以安社稷。比如《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吃饺子

饺子中间鼓鼓、两端翘,于是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娇耳”。立冬这一天,煮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佐一碟酱醋,来几个小菜,或者只是简单素白的饺子,亦可以将一个冬天的暖都装下肚。

涮羊肉

在清代宫廷,立冬的习俗是吃涮羊肉,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炭火烧得铜锅里清汤滚热,拿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一涮,就着酱香,入口即化。

立冬养生

冬之始

立冬之后,养生应以“养藏”为原则。民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生活起居遵循节律

立冬时节,冷空气频频南袭,此时起居调养应以“养藏”为主,顺应时节的变化规律。强调在生机潜伏、万物闭藏的冬季里,要养精蓄锐,使阳气内藏。具体的方法是“早睡晚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并注意身体的保暖,以免阳气外泄。

恬淡安静,畅快心情

立冬到立春称为“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中医讲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

饮食以滋阴润燥为主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入冬后的饮食可以适当厚重,食材以滋阴为主。老鸭煲、羊肉汤、小鸡蘑菇都是极好的进补之物。慢炖慢熬,成一锅浓浓的热汤,全家人围坐一起喝一碗,热闹纷纷之余,暖胃亦暖心。

立冬了,昼夜温差起伏加大,适时添衣保暖注意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