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足迹·向总书记汇报 | 把高质量发展的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视察湖北,从田间地头到城乡社区、从港口码头到科技园区,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为湖北指路引航。十多载风雨兼程,荆楚儿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系列报道《闪亮的足迹》推出第六季——“向总书记汇报”。让我们再次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一睹发展巨变,感悟思想伟力。第二集,我们走进“立规之地”,看绿色蝶变。

图: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2022年4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首站来到宜昌。在长江岸边的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总书记对企业员工说,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牢记殷殷嘱托,湖北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

2018年,兴发集团关停、搬迁和拆除总价值超13亿元的沿江化工装置。过去6年间,兴发集团是如何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未来的发力点又在哪里?

图:2018年,湖北宜昌兴发集团内的拆除现场。

6年前的一声爆破,宜昌兴发集团分公司泰盛化工副总经理张锐和工作了11年的厂房说了再见。

“当时我们的厂房是离长江最近的工厂,离江只有几十米,2018年都拆了。我们的产品是含磷农药,所以面临的生态保护压力是最大的。”站在原厂房的位置,张锐一边回忆一边说道。

2018年,湖北连出重拳,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开启44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作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兴发集团很快有了变化。张锐所在的泰盛化工搬迁到了远离长江的新厂区,他们一口气投资6亿元新上了一整条废液处理产线,将工业废水“变废为宝”,生产出磷酸盐等一系列新产品。

张锐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现在从废液中得到的产品可以应用在印染和复合肥行业,每年可以为企业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益。他说:“我们是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关不是目的,转才是关键。这些年,兴发集团逐步将主导产业切换到电子化学品,有机硅新材料和新能源赛道……眼下,正是兴发集团总工程师李书兵最忙的时候。作为兴发集团的主导产业和核心板块,6年来,兴瑞公司(兴发集团全资子公司)开发出有机硅产品70多个,上到航空航天,下到衣食住行。

“我们当年就启动了有机硅单体绿色工艺扩建装置,产能在第二年年底由20万吨达到了40万吨,乙烯基硅油由最开始只有一个2000多吨的中试装置,发展达到了2万吨。使我们在下游(产品)实现了零的突破。2022年,研发投入就达到了1.2个亿。”兴发集团总工程师李书兵介绍,每年企业会拿出4%以上的收入作为科研经费投入到技术创新中来,让有机硅从单一的单体和基础综合物向高端的产品转型。

绿色转型的动力从哪来?答案是科技创新。在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内,一排全新的建筑群格外显眼,这是2021年底由兴发集团牵头,联合10家科研单位共同成立的湖北省级实验室——三峡实验室,围绕磷石膏综合利用、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等五大研究方向,推进相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在三峡实验室内,记者见到了正在做气凝胶耐高温实验的湖北三峡实验室博士研究员李正宇。从三峡实验室诞生的气凝胶隔热棉,已经应用在航空航天、工业制造等领域。如今,像李正宇这样的硕博士研究员在三峡实验室已有100人。成立仅3年,他们已在芯片蚀刻和清洗液、硅基系化学品研发等领域取得产业化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既是服务生产也是指导生产,每次公司开大会的时候,总会把我们研发人员座位安排到靠前和靠近中间的‘C位’,这体现出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湖北三峡实验室博士研究员李正宇告诉记者,他们将围绕企业所需、国家所需,把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跟我们说,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兴发集团磷化工研究院副总经理方海伟说,这句话对大家的触动非常大,企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定位,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兴发集团发展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单选题”。只有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瞄准市场,积极转型,绿色转型,方能实现涅槃重生。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向昊 田畅 宜昌台 许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