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黄冈市英山县孔家坊乡
父子岭小学高级教师
他热爱乡村教育事业
多次放弃进城机会
坚守大山41年
扎根在英山县最偏远的父子岭小学
倾心学校的发展建设
让一批批山里孩子走出大山
1983年,郑建新高中已毕业,作为山里仅有的高才生,村里请他担任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的待遇主要由村里保障,村集体经济窘迫,工资一年一发。郑建新一年工资280元,由于村里经济困难,年底给50元现金,剩下的打白条。
“心里想的都是孩子,没觉得难。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必须让他们有书读。”郑建新说。
上世纪80年代,山里很多家庭还吃不饱、穿不暖,更不用说送孩子上学。每学期开学前几天,郑建新都要丢下家里的农活,走村串户家访,劝说家长们送孩子读书。
多年来,给学生垫了多少学费,他早已记不清。如今,每逢春节,来看望他的学生络绎不绝。
“我跟他们开玩笑,还有人欠的学费没还,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个欠郑老师一块五,那个欠郑老师五毛。”回忆往事,郑建新笑得合不拢嘴。
1997年,郑建新通过考试,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他一次次放弃进城机会,继续留在大山里。
周围的人都说郑建新“傻”,他说:“山里来一个老师不容易,连我们自己都不在这里坚守,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留下?”
近年来,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抽测中,父子岭小学不断晋位,2019年迈入全县先进行列。
由于他家人多粮少,兄弟两人在父子岭读书时几乎没有吃过午饭。班主任闻成思老师知道后,每月工资一发,就去买一沓饭票给郑建新兄弟俩。
“他那时每月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元,不仅要养活一家人,还要管我们吃饭。我一直记得老师这份恩情。”郑建新眼眶红了。
受恩师影响,郑建新对学生倍加关心。一次次上门劝学、无私资助,改变了一个个山里孩子的命运。
上个世纪90年代,学校教室翻新,郑建新看到建筑队有个十多岁的孩子。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没去上学呢?”郑建新上前询问。
聊天中得知,孩子叫陈新安,家中贫寒,初一就辍学了。郑建新问孩子:“想不想读书?”孩子睁大眼睛,坚定地回答:“想!”
郑建新当即前往男孩家中,劝说他的父母。
为了帮助陈新安继续学业,郑建新承担了他初中所需的全部费用。陈新安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苦读,一路考上高中、大学。
如今,陈新安已是一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主动承担起当地孩子的奖学金捐赠,以此感谢恩师,回馈社会。
今年8月27日,英山县首届“凤凰琴”奖学助学金发放仪式在父子岭小学举行。奖学助学金由陈新安筹集募捐资金10余万元设立,按年度发放,资助对象为父子岭片区的优秀学子。
“郑老师,37年了,没想到你仍然坚守在这里,你是《凤凰琴》电影中现实版的余校长。”刘醒龙握着郑建新的手说。
临别前,刘醒龙留下一首诗:“凤凰琴悠小界岭,天行者耀大别山,三十七年纷纷事,独守红旗吾意间。”
父子岭小学越来越有名。英山县将父子岭小学作为“凤凰琴”师德教育基地,组织全县教师前来轮训,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师来这里探寻教书育人的初心。
“学生数量从建校时的几百人,到现在只有学前班的几个孩子。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哪怕只剩一个,我都要留在这里。”郑建新说。
去年,郑建新退休,家里人满心盼望他能到武汉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这里倾注了我一辈子的心血,舍不得走,还想为这里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郑建新说。
40多年来,父子岭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人才遍及各行各业。其中本科以上学历781人,博士研究生16人。
挖掘校友资源,建乡贤馆、乡贤话吧……郑建新希望为乡贤校友打造一个寄托乡思乡愁的平台。
“山里走出去的孩子,有的父母不在了,老屋也没了,让学校成为他们寄托乡愁,追忆童年时光的一个落脚点。”郑建新充满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