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揭秘!黄石的“新物种”大多在这里

今天(9月13日)上午

我市举行

“打造重要增长极

县(市、区)长话改革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大冶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介绍了大冶各领域改革创新情况

并答记者问



今年以来

大冶市围绕“走在全省前列

冲刺全国50强”的目标

以“五个以”“五个一”为指引

不断探索改革创新

一批有力度、有影响的

改革任务深入推进

今年上半年

大冶市GDP同比增长7.5%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8%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5.8%

市场主体达到11.33万户

“四上”企业数量达到1003家

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



级试点改革落实落地

今年大冶市共承担21项上级试点改革任务,其中国家级试点4项、省级试点17项。4项国家级试点中,全国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通过国家验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还地桥镇、灵乡镇、金山店镇、保安镇等乡镇全域项目稳步推进,其中还地桥镇力争在年底完成,申请验收。创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典型案例作为全省唯一向自然资源部推介。17项省级试点成效显著。


点领域改革见行见效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政策统筹、举措统筹、效果统筹,推动营商环境、机构改革、三农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特别是扎实推进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着力解决了一批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大冶市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排名湖北省第7,实现四年四进位,连续两年荣获“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



主特色改革有序有力

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今年大冶市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共谋划13项自主创新改革项目


据了解,上半年大冶市

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入库550家

占黄石总量的44.7%

新增科创“新物种”企业11家

融通高科入选全国“独角兽”企业

目前大冶市“新物种”企业

占黄石总量的46.4%


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项目建设

大冶都是怎么做的?

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解答
01
01
大冶湖高新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宏伟蓝图,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作为黄石经济发展四大主战场、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之一,今年以来,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上下滑动下方文字

查看解答

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龙坤: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黄石大冶湖高新区锚定奋进全国百强高新区目标,聚焦聚力“八大行动”,奋勇争先、拼抢实干,全区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我们主要聚焦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扩大投资,建强产业发展硬支撑。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大健康、光电子信息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一是抓紧抓实招商选资“一号工程”。深入实施长城汽车产业园拓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满园“两大工程”,紧紧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长城汽车、融通高科等龙头企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商会招商,今年以来,累计签约兴冶重工等重点工业项目24个、总投资额117亿元。二是深入实施项目建设“攻坚行动”。精心提供“全过程介入、全流程代办”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项目加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今年新开工和投产大美科技等重点工业项目32个。我区代表大冶参加黄石市2次项目拉练活动,取得第一和第二的优异成绩。三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鼓励支持新材料、铝型材等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园区36家企业入选全市中小数字化转型试点,28家企业获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
二、聚焦创新赋能,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培育创新主体。目前,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06家,实现三年翻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累计达到59家;融通高科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东贝铸造获得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是升级创新平台。新增省级研发平台2家、累计达到41家,普畅等4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累计入驻企业达到10家;新成立武汉理工大学—高新区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促进中心,大冶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在2023年度全省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中位列第一。三是优化创新生态。更新出台“科技三十一条”,全面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深入推进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成功举办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高新区首批供需对接签约活动,50多家企业、70余条企业需求实现线上匹配对接。先后组织开展智汇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活动20余场,创新氛围持续升温。
三、聚焦服务升级,擦亮营商环境新名片。聚焦省委重点打造的“七大环境”,推动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是优化服务流程。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巩固拓展政务服务进园区、进商圈、进小区“三进”改革成果,新建24小时自动服务站、政务服务微站点10余个,创新推行“多证同发”、分阶段施工许可“上门办”等服务事项,真正打通便民利企“最后一米”。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创新设立高新区首个“营商环境日”,集中发布了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举办电子信息产业链重点产品推介会,不断强化要素服务保障,上半年累计帮助企业授信融资2.1亿元,助力招工引才7000余人次。三是擦亮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亲商政企“午茶会”等活动15期,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60余个。今年2月份,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在2023年全省21家国家开发区营商环境综合考核中位列第三,企业端评价位列全省第一,并在全省作经验交流。
下一步,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市委全会精神,扎实组织开展“学全会精神、查问题不足、明改革举措、促高质高效”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深化管委会+公司、产业资本招商、大财政体系等系列改革,全力以赴抓好扩大投资、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加快奋进全国百强高新区,为大冶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02
02
大冶市发改局
聚焦项目建设促改革发展,有效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大冶市采取哪些措施推动项目建设见成效?


上下滑动下方文字

查看解答

大冶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柯敏

上半年,我市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实干落实年”行动,扎实推进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改革,助力项目建设热潮涌动,有效投资持续扩大。1-6月,大冶市新开工项目79个,计划总投资338亿元;新增入库项目78个、计划总投资210.8亿元,同比增长12.2%;钠离子正极材料生产等6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在上半年黄石市项目拉练活动中,我市取得1次综合排名第1、2次综合排名第2的成绩。同时,成功争取省级重点项目15个,同比增长50%;计划总投资417亿元,同比增长33.5%。

大冶市采取的主要举措有:

(一)紧盯政策谋项目。深入研究超长期特别国债、预算内资金、专项债等各类政策支持投向,找准国家“两重”“两新”工作与大冶实际的结合点,谋划了设备更新领域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335.36亿元。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省、市战略规划要求,谋划了安全底线与流域综合治理等领域项目190余个、计划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对符合投向、确定要实施的项目,我市集中研究推进项目立项、能评等手续办理,不断提升项目成熟度和申报成功率。上半年,我市对上争取各类资金54.4亿元,争资额度黄石第一、全省前列。

(二)绩效评价促项目。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是省委、省政府推行“五个以”“五个一”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是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有力举措。我市认真落实省、市工作部署,强化投资项目总量、结构、财力等前期论证,运用“红黄绿”灯预警机制,加强对项目建设和资金调度进度的有效监管,促进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达效。截至目前,我市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项目投资额分别达到上年度的5倍、3倍、3.5倍;目录库转储备库、储备库转实施库转化率分别达到46.6%、62.3%,位于全省前列;完成“三评”项目75个,完成率达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强化服务抓项目。我市树牢“项目为王”理念,重点项目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推进,为项目提供“保姆式”“一条龙”贴心服务,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入驻、建设、达产全环节提速提效。项目审批方面,坚持“应简尽简”,压缩审批时限。比如:对于已纳入批准规划的交通、水利等领域的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研实行合并审批。要素供给方面,坚持“应保尽保”,为项目精准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能耗、环境容量指标等要素支撑,助力项目快速开工建设。



03
03
大冶市科技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征程。近年来,大冶市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赋能大冶高质量发展,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大冶采取了哪些改革举措?成效如何?


上下滑动下方文字

查看解答

大冶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吴文胜:

近年来,大冶市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强化改革牵引,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奋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县市“中部标杆”,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效果不断凸显。

一是围绕全域创新抓改革,创新能级实现了新跃升。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为抓手,大冶市再次进位蝉联2023年度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县(市),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50位。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以“全省第一、中部第一、全国第十”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冶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二是围绕创新布局抓改革,“融圈入群”取得了新成效。上半年,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指挥部召开了两次会议,统筹谋划了“融圈入群”工作,印发了《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2024年工作要点》。我市积极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推广运用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天网平台,鼓励我市419家企业入驻天网平台,发布人才、技术、金融等需求361项,完成需求对接66项。大冶(武汉)离岸科创中心依托武大、华科大等4所高校,攻克“卡脖子”难题15项。推进大冶湖高新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促进中心,设立600万元科技项目引导奖励资金。

三是围绕创新主体培育抓改革,主体活跃获得新提升。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培育”行动,实施“五库”联通齐育模式。目前,大冶市有高新技术企业333家,居全省县域前列;上半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入库550家,占黄石总量的44.7%;新增科创“新物种”企业11家,共有39家,其中融通高科入选全国“独角兽”企业,大冶市“新物种”企业占黄石总量的46.4%。上半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项,争取支持资金 350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四是围绕创新载体建设抓改革,产业创新再上新台阶。我市着力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施“十大创新平台”、氢能产业研究院、科创孵化器等平台计划,建立平台建设责任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平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2024年重点推动融通高科、智芯科技、祥邦新能源等企业建立省级创新平台,中冶武勘建立省级产业研究院。上半年,徐风环保、宇轩新型建材成功获批湖北省专家工作站。目前,大冶市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平台67家,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是围绕创新要素抓改革,创新生态呈现新活力。上半年,大冶市有10名科技人才入选奋进县域经济五十强有贡献人才,4家企业入选黄石市2023年科技创新团队。选派49名本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全市各乡镇(场)、街道开展技术服务,实行“双亮双定”制度,切实抓好特派员队伍管理。积极落实《大冶市科技创新贷款实施细则》,建立《大冶市科技创新贷款支持企业名录库》,共帮助科技型企业融资授信9100万元。帮助登峰高强螺栓、创界生物等10余家企业与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大冶市转化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的改革力度,聚合创新资源、抢占创新赛道、激发创新活力,为当好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主力军贡献更大科技作为。


04
04
大冶市经信局

工业强市是大冶的一张名片,冶采取了哪些新举措推进新型工业化,从而实现全市工业经济的平稳增长的呢?


上下滑动下方文字

查看解答

大冶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贺俊:

大冶市是个老工业县市,有比较悠久的工业发展史和坚实的工业基础,但产业结构偏重,高端、智能、绿色发展还有待全面提升。

今年2月27日,我市召开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了《大冶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将利用三年时间,通过“七大行动”,实现制造业“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总体发展目标。特别是注重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高级化、新兴产业集群化、优势产业品牌化发展。     

一方面,聚焦产业高端集聚发展。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打造氢能全产业链条;引导钢铁、水泥、铝型材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智慧光电产业园、科创示范园等专业园区作为承载平台推进产业集聚。   

另一方面,聚焦实施中小企业数智化改造行动,以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诊断服务为抓手,组织第三方服务商与企业签约合作,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落地,鼓励企业实施5G全连接工厂项目。出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措施》等扶持政策,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支持我市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进企业绿色化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市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209个,完成技改投资180.35亿元。新增“绿色工厂”试点示范企业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绿色设计产品”试点示范企业1家。同时,我们不断优化服务机制,提升企业培育效能。坚持扎实开展企业服务活动,通过市“双千”办每月召开月工作例会、惠企政策宣讲会、生产要素专题会、分乡镇片区推进会等形式,解决了一大批企业问题,助力企业平稳发展。坚持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对工业企业运行情况重点监测、靶向分析,建立进规、增长点培育库和培育计划,实时跟踪服务,在稳住经济大盘的同时,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下一步

大冶市将着力在更多方面

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

创造更多鲜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