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36年免费!山道弯弯,“凉茶奶奶”一缸茶温暖无数赶路人

一缸凉茶


坚持送了36年,

一份善意

温暖了无数赶路人的心灵。

年轻时,

她助人为乐,涵养了一方好风气;

甲子后,

她乐善施茶,润泽了无数赶路人。


她就是咸宁市通山县厦铺镇藕塘村的“凉茶奶奶”徐桂梅。不久前,中央文明办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94岁的徐桂梅登上榜单!


图片

徐桂梅老人在家中


9月5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通山县厦铺镇藕塘村,探寻“凉茶奶奶”徐桂梅背后的温暖故事。


一缸凉茶送了36年

温暖无数赶路人


9月5日上午11时,通山县厦铺镇藕塘村,美丽的厦铺河从村里缓缓流过,一座崭新的石湾大桥连接着厦铺河的两岸。大桥一侧的桥头,一座简单而古朴的凉亭矗立于此,凉亭正面上方的朱红牌匾上写着“桂梅亭”三个字。“百善能行千里路,三山共煮一壶茶”,凉亭的檐柱上刻着这样一副楹联,醒目而又传神。


图片桂梅亭


凉亭内的石桌上,一个不锈钢的茶缸内盛着小半缸微褐色的茶水。茶水中浸着一把竹勺,竹勺的把柄已被摸得光滑,显然已有相当的年头。茶缸旁边,摆放着两个不锈钢的茶杯。


图片

桂梅亭内的凉茶缸


记者拿起一个茶杯,从茶缸内舀起一些茶水,一口喝下去,除了感受到一股茶香外,还有一种略带苦咸的中药味,身体顿时感觉清凉下来。


此时,户外气温高达37摄氏度,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附近的村民们几乎都待在家里休息,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


94岁的徐桂梅拄着一根拐杖,从数十米外的家里缓步走到凉亭,打开茶缸,检查里面的茶水是否够喝。头发花白的她虽然脸上写满岁月的痕迹,但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


每天清早,徐桂梅就会烧好开水,泡上茶叶和川芎,待其自然放凉后,再送到凉亭。中午的时候,她会到凉亭内查看茶水是否够用。晚上群众收工后,她把茶缸和茶杯收回,剩下的茶水倒掉,茶具清洗干净。这样的状态,徐桂梅已经坚持了36年。


桂梅亭所在的藕塘村和附近的金山村等村子地处群山之中,耕地少,林地多,村民多以竹子、木材、药材种植为主要生计来源。以前,村里交通十分不便,村民进山干活和外出办事都以步行为主。桂梅亭所在的地点正是附近村民上山干活和外出办事的必经之地,也是一些做木材、竹子生意的商户经常途经的地方。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徐桂梅深知村民和路人赶路后对茶水的渴望,1988年,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免费为过路的村民、行人提供凉茶。


“当时附近很多村民每天步行上山干活,路途很远,也不好走,非常辛苦。自己帮不上什么忙,就想着给他们提供一点茶水!”徐桂梅回忆当初送茶的初衷。她表示,赶路人去别人家讨茶喝,有的人可能开不了口,开了口也不一定要得到。她希望尽自己的能力,为村民们做一点好事,为后辈做个好榜样。


从1988年起,每年农历三月至十月间,无论天晴下雨,徐桂梅每天都会免费为过路的村民、行人提供凉茶。偶有身体不便或有事外出的时候,她就让儿子郑远托代劳。起初的几年,徐桂梅大部分时间都会守在茶亭旁边,只要看到村民路过,就会主动送上凉茶。此事慢慢传开后,附近的村民都知道了情况,徐桂梅就不用时时守在茶亭边了。


36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徐桂梅从花甲步入鲐背,茶亭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桂梅刚开始送茶的时候,厦铺河上还没有桥,附近也没有铺装路。2009年,河上架起了铁索桥。四年前,河上又修建了可供车辆通行的石湾大桥。


第一次修桥的时候,家境并不宽裕的她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家的几分地,一壶一壶地给施工人员送上茶水。第二次修桥的时候,她不仅每天几趟送茶水,还带头捐了1000元。


徐桂梅最初的茶亭仅仅是一把雨伞撑起来的简陋小摊。2018年,通山县文体局驻村工作组以徐桂梅老人的名义建起了一座茶亭,作为弘扬“桂梅精神”的符号。这座茶亭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桂梅亭。


桂梅亭建好后,徐桂梅老人除了每天烧茶送茶,还承担了亭子和周边广场的卫生。亭子里的石桌、扶手、座位每天都要擦一擦,广场两天扫一次。


饱经风雨

积极乐观的心态

和善良的品性始终未变


1930年6月,徐桂梅老人出生在藕塘村附近的一个小山村,是家里的独生女。10岁那年,母亲过世了;16岁那年,父亲也过世了。就在父亲过世那年,她嫁到藕塘村的一户郑姓人家。在她二十多岁时,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一儿一女。后来,一位姓朱的男子上门到她家,他们又养育了四个女儿。1993年,徐桂梅的第二任丈夫去世。


徐桂梅年轻的时候,由于子女多,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第二任丈夫身体瘦小,劳动能力有限,她承担了整个家庭的主要体力活。犁地、插秧、割稻谷……徐桂梅都是一把好手,干起农活来,丝毫不比男子差。


图片

徐桂梅和儿子到桂梅亭查看凉茶情况


“这一辈子,母亲吃了很多苦!”徐桂梅的儿子郑远托表示,母亲是一个很贤惠的农村妇女,虽然饱经风雨,但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对于六个子女和丈夫,她照顾得十分周到,子女们都顺利长大成人。而且,母亲非常乐于助人,对乡亲们很尊重,邻里关系处理得很和谐。看到村民干农活需要帮忙,有人做红白喜事需要人手……她都会主动帮忙。


郑远托表示,因为乐于助人、性格豁达,母亲和乡亲们的关系都很好,在村民中的威望很高。村民们有时发生矛盾,会来找母亲调解。


对于母亲为何能将送凉茶的事情坚持36年,郑远托表示,虽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她一直将毛主席的一句话记在心里,那就是“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桂梅精神”润泽十里八乡


藕塘村村支书徐德煌介绍,他在十几岁上山砍柴的时候就经常喝徐桂梅老人的凉茶。2003年到2008年期间,他做木材生意,经常开车经过桂梅亭。每次他的车子路过此地,老人听到车辆的动静就提着茶壶过来了,“这么多年来,不管是认识的,不认识的,她对每个人都是如此。”


徐德煌表示,村里哪家的小孩没有人带,徐桂梅老人都会帮忙照顾。老人在村里德高望重,受人尊重,邻里之间闹矛盾的时候,经常会请她前去调解。实际上,老人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好,是村里的低保户,她能坚持这么多年送凉茶,非常不容易。


藕塘村驻村干部徐三智表示,徐桂梅老人心地善良,附近的群众都很认同她的为人,非常尊重她。这些年来,经常有爱心人士或前来旅游的游客来看望老人,为老人送上茶叶或川芎。


在藕塘村村民郑远光眼中,徐桂梅是一个勤劳、能干、性格直爽、喜欢助人为乐的老人,深受乡亲们的尊重。


“石湾有个老妈妈,思想品德真不差;桥头烧了一缸茶,路人喝了都念她……”有感于徐桂梅的精神,村民梁云娣创作了这样一首山歌。


图片

徐桂梅老人在家中烧开水准备泡茶


徐桂梅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在她的带动下,村庄形成了互帮互助、和谐友善的良好氛围。“桂梅精神”在当地流传开来,涵养了全村乃至全镇的好风气。


厦铺镇镇长曾欣宜表示,不仅在藕塘村,整个厦铺镇的群众,都把徐桂梅老人当成标杆,学做人,学处事。在厦铺镇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中,“桂梅精神”被多次提及;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里,“桂梅精神”被深入解读。


这几年,藕塘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年位居全镇前列,村民的卫生环保意识持续增强……在“桂梅精神”的感召下,藕塘村正变得越来越好。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张万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