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重在养神,养肺,养脾胃!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迎秋赏景的好时节,亦是调整作息,养生节气。处暑的养生,着重于一个“养”字。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也开始为了进入气温降低的秋冬二季做准备。

一、养神

进入秋天,气温开始降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白昼变短,夜晚变长,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也为之开始变化。不少人还有夏季晚睡的习惯,这会导致体内阳气损耗变多,特别是熬夜会比以往损伤更大。很多人会出现秋乏就是睡眠没有调整好的缘故。

因此,处暑开始要改掉晚睡的习惯,最好争取晚上十点半到十一点入睡。同时,夜晚气温下降,应关好门窗,盖好薄被,防止寒气入侵。

一些清热安神的食物有: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

» 推荐养生汤 «

红枣、沙参、玉竹、桂圆、麦冬、枸杞适量,加入排骨或猪心,炖之。此汤补虚,安神定惊,养心补血。对于安神是有不少好处的。

二、养肺

秋天除了气温低,第二点就是天气开始变得干燥。如果不注重滋阴润燥,身体易受燥邪所侵,导致出现呼吸道不适、风寒感冒等,甚至一些久咳的病人也可能会加重。

因此,处暑开始要做好润燥准备,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可以让他多吃梨子。

可以选择一些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蜂蜜、莲子、南瓜、萝卜、芹菜、菠菜、糯米、芝麻等。荤食类可以选鸭肉、河鱼、河虾等。不过,这些食物虽利于处暑养生,但也不能一次吃过量,可少食多餐。

» 推荐养生汤 «

银耳、枸杞、百合、冰糖。此汤清肺养肺、镇咳平喘、润燥,重点是小朋友喜欢喝。

处暑也叫出暑,对应中医里的“长夏”。此时夏秋交替,暑湿没有完全消退,秋燥之意已经渐起。《黄帝内经》中说“长夏善病洞泻寒中”,长夏季节多湿气,湿邪最易困脾胃,出现腕腹胀满、大便溏泄等脾胃系疾病。秋季来临,燥邪伤阴,则容易出现咳嗽、气短等肺系疾病,因此处暑养生既要养脾胃祛暑湿,也要滋肺阴防秋燥。

三、养脾胃

秋天是一个非常适合养脾胃的季节,一方面是由于暑气消散,万物收引,脾胃开始产生内湿,加上夏季我们喝冷饮,吃西瓜等寒湿之物的造作,导致脾胃多少是有些寒湿的;另一方面,我们把脾胃养起来,是为了顺应秋天贴秋膘的准备。

首先养脾胃得先祛湿,祛湿的同时又不能损伤阴气。

一些祛湿的食物有:空心菜、苋菜、丝瓜、葫芦、茯苓等。

» 推荐养生粥 «

薏米、白扁豆、赤小豆、茯苓、小米、乌梅。秋天此粥健脾养胃和中祛湿。

处暑养生:调整作息,天人相应

处暑节气正值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秋季首先需要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昼为阳,夜为阴。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顺应自然规律,就要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秋天阴气渐长,晚上应该早一些入睡。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要提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早睡早起 每天多睡一小时

处暑时节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此时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午睡也是处暑时节的养生之道,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平时可试着常按百会穴、太阳穴、风池穴等,亦可缓解身体疲劳,提神解乏。

不宜剧烈运动

可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等轻松平缓的项目,以全身稍微出汗为宜。早晚天气凉爽,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

保持心情愉悦

进入秋天人们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要注意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等方式安神定志。

防止腹部受凉

日常注意胃肠和脐部的保暖,晚上睡觉时,肚子要盖上被子。若防护不当,寒气会侵入人体,可能引起急性腹痛、腹泻、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