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不法分子为赚取平台流量补贴,实现流量变现,利用AI合成技术编造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真相到底如何?公安机关又将怎样处理?一探究竟↓↓↓
有图未必是真相
违法人员利用AI技术博取流量
警方对王某某进行约谈,得知网上发布的这条谣言,从文本到图片都是通过AI生成的。民警表示,利用AI软件生成新闻热点类文章和图片,全程基本不需要人工参与。
国内一网站可提供近期可能生成热点的新闻报道,违法人员王某某通过该网站获取热点关键词,并生成文章标题。 王某某通过AI软件,给出关键词,软件便会自动在网络上抓取相关信息,生成几百到上千字的文本,配上貌似和事件具有相关性的虚假图片,从而形成一段看起来信息量很大,实际上子虚乌有的内容。
通过AI软件生成内容的方式,这家MCN机构短时间内生成了大量文章,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最高的一条收入700元,初步估算每天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
此类AI生成谣言更具迷惑性
在重庆,公安机关查处一起个人利用AI软件,编造民房爆炸谣言的案件。这起案件被公安部列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典型案例。该案例利用AI技术,模仿新闻风格,一键生成涉及灾情的信息,以获取高流量。
去年12月25日,一则“重庆巫溪一民房发生爆炸事故,4人不幸遇难,官方紧急介入调查”的消息在某网络平台发布,全文500余字,以新闻报道的口吻,提供了“发现了4名遇难者,其中包括一名儿童”“疑似与居民私拉乱接电线有关”等细节,短时间内获得数万次的点击量。
这篇谣言阅读量暴涨,让之前在网上发文没有任何流量的康某某一开始还有些兴奋。
康某某:之前我发了20多条内容都没有收益,后来看到一个爆炸新闻有好几十万的点赞量。我就在网站输入“重庆”“爆炸”,它自动生成内容,我复制它的标题和文章。
康某某之所以制造谣言,是因为得知在某知名网络平台创作发布文章,可以根据阅读、评论、转发数量等获取相关流量收益,每千人有效阅读量有1—2元的奖励。但他编造虚假消息博取流量的行为已触犯法律。
专家:平台应履行相应监管责任
有的网络平台向流量高的内容和用户支付报酬,在某种程度上会刺激一些想要赚钱的网络用户发布虚假信息。专家表示,平台在刺激创作的同时,也应尽到消除虚假信息传播的责任。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陈伟表示,支付报酬方面,平台应行使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散布谣言者采取相关的惩罚机制。
法律专家建议,在法律法规上应让造谣者付出更大的成本。
陈伟表示,违法成本在行政处罚里涉及行政拘留、行政性罚款等,还包括封号这样的措施。法律应匹配违法人员的违法成本和他承担责任之间的比例,以免其他人看到违法成本过低,遏制作用有限。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对于在互联网上
发布不实言论、扰乱社会秩序的
公安机关将坚决依法处理
对于造成恶劣影响、情节严重的
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