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安徽麝的归来之路:每年花亿元保护天然林,打通更多生态廊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张壮 陈钦

“现在,经常能听到安徽麝的叫声。”5月11日,张晓明告诉同行的记者。每天,他都要身穿红马甲,带上望远镜、笔记本和干粮,和队友们穿行在茂密的森林中,沿途巡山、排查火险、观察野生动植物生长情况。

52岁的张晓明,是罗田县天堂寨林场资源管理股长,也是护林队的一员,日复一日守护着安徽与湖北交界处的4万亩林海。

他口中的安徽麝,是大别山区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03年全国资源普查时,安徽麝种群数量不到60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都是麝香惹的祸。在冬春两个季节,许多外地人来到大别山,捕猎安徽麝,割去其香囊,阴干成药,再拿去卖高价。”张晓明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由于森林砍伐和非法狩猎,曾经多见的安徽麝,种群快速衰退,在野外已多年不见踪影。

2014年,湖北设立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堂寨林场的功能和主责从建设、发展转向生态保护。他们组建专业森林资源管护队伍,开展安徽麝资源及其栖息地调查,打击盗猎走私的犯罪活动,改善安徽麝生存环境。

“最开始到林场工作是砍树搞生产,后来改种树护林,现在又加上了监测和保护野生动物。”在林场工作31年的张晓明说。

2017年,黄冈市出台全国首部天然林保护地方行政规章——《黄冈市天然林保护办法》,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植补造天然林。这意味着,黄冈每年要筹措1.17亿元用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其中天然林停伐补助8760万元。

受惠于这项政策,天堂寨林场的天然林面积,每年以1%的速度递增。“森林的增加,打通了更多生态廊道,让安徽麝有了更广泛的活动空间,避免种群集中栖息在一个区域,带来近亲繁殖,或者因为一次自然灾害、一次疾病而永远消失掉。”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漆俊说。

2019年起,天堂寨林场在野外架设38台红外相机,加强对濒危物种的监测、保护。“既实时记录安徽麝活动,又不干扰它们的生活。”张晓明说。

走到一棵大树旁,张晓明取下绑在树干上的红外相机,检查、更换电池和内存卡。“这不是轻松活,相机一般架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山林,甚至是悬崖峭壁上。每3个月要更换一次电池、收取数据,一天最多只能跑三个点位。”

突如其来的危险,还会常伴左右。“有一次,我们碰见了一群野猪,它们狂追我们,队员们惊吓得爬上树,才侥幸躲了过去。”张晓明至今记忆犹新。

借助于红外相机技术,安徽麝野生种群在大别山区被重新发现。

张晓明点开视频,记者看到,安徽麝体长不足1米,颊、额及耳背灰黑色,有白色条纹向两颊伸延,尾巴非常短,当时正在排便。

经过长期观察,张晓明发现:安徽麝雌雄分居,仅在发情季节才会有数头相聚的现象,多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有比较固定的活动路线和栖息场所,冬春季在低山阳坡灌丛中取暖,夏秋季在高山石崖边栖息。

调查、监测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开展保护的过程。“观察记录安徽麝栖息地植被类型、植被分层、水源距离等信息,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护林、补水等保护措施。”张晓明说。

目前,天堂寨林场有24台红外相机拍到安徽麝。“野生动物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未来会更好!”张晓明说。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