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丹心映幼松

在湖北省仙桃市陈场镇的一个小山村,一座规模宏伟的烈士纪念馆见证了一段红色传奇。胡幼松是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证书的100位革命烈士之一,然而,目睹烈士英勇就义的见证人逐渐老去,零星的过往档案记载难以让后人了解烈士革命生涯的全貌。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94期:丹心映幼松。筚路蓝缕,丹心一片。数十年里,矢志不渝传承红色精神,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和社会合力,让一段近百年前的革命历史成为鲜活的红色记忆?让我们和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余姣一起去一探究竟。

专题:是这个理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清明节前,绵绵细雨寄哀思。在仙桃市陈场镇幼松村胡幼松烈士纪念馆,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群众聚在一起,凭吊革命先烈胡幼松烈士。馆长唐敦新向参观人群介绍着胡幼松烈士的英雄事迹,带领大家沉浸式体验那段历史。唐敦新1949年出生在幼松村,自幼便在胡幼松烈士事迹的耳濡目染下成长。20岁那年,唐敦新做出一个决定:搜集史料宣传胡幼松烈士的事迹,让烈士精神传承弘扬。后来,无论是在沔阳坡场当生产队支书还是到陈场镇当文化站站长和镇机关工委主任,几十年来,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唐敦新把业余时间全部用来收集整理胡幼松等革命烈士的史料。

在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出远门不容易。唐敦新靠着步行、骑自行车,亲自走访潜江、洪湖、监利等地,不畏艰辛地查找资料,寻访见证人,调查、搜集湘鄂西革命史料。长期的寻访调查,让唐敦新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包括胡幼松烈士的家庭状况、生卒年月、人生经历、牺牲细节、烈士的认定等,他全都梳理得一清二楚。与此同时,他还搜集整理了相关的文史资料,为省、市党史研究部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档案资料。

1976年,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现场会在湖北省阳新县召开,唐敦新作为荆州地区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会议。外地因陋就简为烈士树碑立传的做法启发了唐敦新,他回仙桃后便向相关部门提出了修建胡幼松纪念碑、纪念馆的建议。1977年元月便修建了胜利堤纪念碑;1977年5月,胡幼松烈士纪念馆老馆开工,当时荆州主管部门拨款1万元,其它的砖和瓦都是由老百姓捐助的;1978年5月23日,胡幼松烈士纪念馆老馆建成开馆。3万多人慕名前往,台上激情宣讲,台下泣不成声。时隔40多年,万人空巷的场面唐敦新至今记忆犹新。

2018年,投资1500万元的胡幼松烈士纪念馆新馆开始建设。建设期间,村民们十分支持和配合修建工作,大家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新馆修建完成,距离老纪念馆约300米,坐落在胡幼松烈士的故居地段家场,占地面积32亩,象征胡幼松牺牲时年32岁。新纪念馆总建筑面积2570平方米,纪念碑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致敬革命先烈 唱响英雄赞歌

唐敦新常年四处奔波,历年来收集了大量湘鄂西革命史料,其中包括有名有姓的974位革命烈士的事迹。1924年2月,中共党员娄敏修、邓赤中等奉命到潜江、监利、沔阳交界处的拖船埠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动群众,发展了以胡幼松为首的潜江第一批农村共产党员。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农民协会,带领广大农民猛烈地冲击反动派和农村封建势力。在艰苦卓绝的国内革命斗争中,不少英雄儿女为此抛头颅洒热血。

为了让更多人铭记胡幼松的事迹,仙桃市演艺中心决定将他的故事搬上舞台,于2020年推出了花鼓戏剧目《胡幼松》。《胡幼松》以胡幼松“矢志不移跟党走”的精神主线展开,用“散尽家财”“沔城暴动”“大义灭亲”等七幕戏,完整塑造了以胡幼松为代表的诸多共产党员形象。此戏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成功入选湖北省第四届地方戏展演剧目。

剧目上演后,饰演胡幼松的演员向杰忠以他细腻的表演、动人的唱腔,俘获了一大批花鼓戏票友的心。为了演好胡幼松,向杰忠颇下了一番功夫。真实的胡幼松人称“飞毛腿”,身高1米8左右,而向杰忠身高不到1米7,体型偏胖,两人外型差距较大。为了减肥,除了每天例行的排练外,向杰忠坚持每天早上跑步1小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减了接近20斤,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良好的表演效果。

目前,胡幼松烈士纪念馆被授予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湖北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新馆从2019年开馆至今,已迎来了22万多人前来参观拜谒。

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进入新时代以来,仙桃市陈场镇幼松村始终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作为使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