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稿丨合集来了!商业航天上“新”记

编者按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4月24日是第9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将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主题为“极目楚天 共襄星汉”。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探寻湖北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今起,湖北日报推出“商业航天上‘新’记”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01

湖北商业航天“箭”步如飞

“向云端”竞逐太空 问苍穹共襄星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杨德义 崔冬娜

1月26日,快舟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试验箭顺利完成垂直起降试验。

“湖北造”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首颗技术验证星即将发射。

全国首个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数据应用平台,已在30余个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武汉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二期项目开建,总投资40亿元。

航天产业,喜报频传。近年来,湖北积极延链补链强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商业航天产业迅速成长,驶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2023年,全省商业航天市场主体快速壮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专精特新”企业16家。

“商业航天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补充,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湖北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策源地,通过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工程和产业壮大工程,目前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竞争力全国领先。”4月9日,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详情>>

02

湖北“火箭链”崛起产业集群

“快舟”挺进可重复使用火箭新赛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魏勤 唐诗

探索浩瀚星河,作为“腾空”的运载工具,火箭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多年来,中国商业航天的首批“入局者”——鄂企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箭公司”)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已积累先发优势。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成功执行近30次发射任务,为湖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火箭可回收技术,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快舟在可回收技术上不断突破,去年底已完成7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长程热试车,近期通过了多工况热试车考核,今年初,可重复使用技术试验箭顺利完成垂直起降试验。”4月10日,火箭公司董事长查雄权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详情>>

03

湖北“卫星链”光耀星空

“楚天”星座规模组网将达516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杨德义 王柳君

深蓝色苍穹中群星闪耀,各放异彩。

卫星是人类制造数量最多的航天器,占据商业航天主导地位。卫星制造,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最前端,直接影响到卫星的研制周期、星座的建设成本和星座的建设周期。

“我国多个卫星星座正加速组网建设,有了可批量化‘造星’的卫星智能生产线,才能满足快速组网对产能的庞大需求,同时降低卫星生产成本。”4月13日,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主任邹广宝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详情>>

04

湖北“数据链”“链”上九重天

一手数据资源助力航天强国建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杨德义

4月16日,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行云公司)测运控中心,打开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千里之外青藏高原上的“极地生态气象观测站”,每隔30分钟采集1次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光照等科考数据,通过行云物联网卫星及时传输并展示在中心的大屏幕上。

“该平台是去年4月经武汉市政府批准,由行云公司牵头,联合行业内优势单位共同建设,是航天技术+互联网共享模式下打造的创新示范平台,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开放合作、共享共赢’模式,具有政府服务的公益属性,同时起到产业带动作用。”行云公司副总经理张勇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详情>>

05

湖北“服务链”赋能千行百业“知天而作”

碧空“慧眼”让业者心中有“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杨德义

卫星在空中组网,提供数据应用,是当前商业航天最清晰可见的盈利场景。

4月15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科技园内,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一群年轻人面对电脑,干的却是“农活”——对全球各地客户的农田农作物的空间分布、种类、长势、产量等进行监测。

“公司年初刚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将用于推广面向农业与保险客户的应用。通过对农作物长势、灾害受损情况等进行连续观测,提供精准的遥感数据服务,为相关机构评估农情提供快速、可靠的事实依据,有利于农业保险公司将风险关口前置,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风险减量。”珈和科技创始人冷伟将融资方面的好消息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