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在网络平台“芒果TV”播出,与前三季不同的是,本季新增了由明星和普通家庭儿童组成“临时父子、父女组合”。节目播出后,击剑运动员董力和阿拉蕾这对“临时父女”走红网络,在受到粉丝追捧的同时,“实习爸爸”这一节目设置以及“父女CP”现象的出现,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图:董力与阿拉蕾
图:阿拉蕾在节目中童言无忌称“长大要嫁给你”
“临时父女”设置引发伦理争议
专家质疑该节目对儿童心理健康存在巨大隐患
11月18日,公益组织“女童保护基金”发文《准妈妈来信:请停止渲染董力阿拉蕾CP》,对节目提出三点质疑:第一,“可以喊陌生男子爸爸、脱衣同睡”的节目设计是错误示范;第二,节目组重点渲染“临时父女CP”是错误导向;第三,所谓“蕾力”CP已造成可见的负面社会效应,一些恋童黄色文章已在网络上出现。这封公开信发表之后,主流媒体、专家学者纷纷介入评议,迅速将《爸爸去哪儿4》与“蕾力父女CP”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援引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司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宋英辉教授强调,作为媒体、媒体人,应该有一个理念,就是对儿童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因为他们欠缺基本的判断力,而且防御能力很弱,任何导致他们处于危险境地的节目都应当避免。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提醒,参加节目对未成年孩子的内心和人格成长有何影响,节目组需要从幼儿教育角度进行评估。很显然,“可以喊陌生男子爸爸,脱衣同睡”出现在节目中,是极其错误的。
《南方都市报》社论认为,热炒女童与成人“情侣CP”是恶劣的价值误导。正如一些网友指出的,有可能会助长恋童癖、误导儿童的正确性别意识。事实上,网络上已经有了有关阿拉蕾的一些侵犯儿童保护的言论、图片与解读等,成为恋童幻想素材。
《爸爸4》犯了“CP风”流行病
不当炒作网络亚文化带偏节目导向
令公众最感到不适的,是“CP”这一“荧幕假想情侣”极不恰当与“父女”关系相嫁接,而“父女CP”被认为是节目组在录制、剪辑、宣传中刻意塑造的产物,制作方对此应付主要责任。与此同时,部分媒体也刊文反思,“CP风”这一网络亚文化在恶意炒作之下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导向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图:@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在宣传中使用“虐狗”等字眼遭到批评
图:“芒果TV”自制节目中主持人对阿拉蕾进行诱导性提问
“女童保护基金”发起人之一、凤凰网公益频道主编孙雪梅指出,在节目前期宣传中,栏目组使用“虐狗”、“CP”等词汇,具有暧昧、暗示含义在里头,对保护儿童非常不利。
中国青年网报道中引述网友观点认为,“蕾力CP”争议的问题在于“节目导向和丧心病狂的CP粉”。诸如《苏破天际!“蕾力”父女浪漫上演泰坦尼克号》之类的刺激性视频标题赫然列在芒果TV网站中,在芒果TV自制节目中,阿拉蕾被主持人诱导性追问“你想当董力爸爸的女朋友对不对”。
《北京日报》也引述业内人士观点认为,《爸爸去哪儿4》犯了一种流行病,那就是渲染“CP感”。将孩子当成了成人世界的一颗娱乐棋子,自然会引起公众不适感,甚而引发公众愤慨。
腾讯新闻《今日话题》分析指出,“CP文化”是近年风靡网络的流行文化,迷恋CP者以年轻女性为主体,多是在“CP”中作出了一些情感上的投射。节目制作方、播出机构如果利用这样的网络文化来进行炒作,则是非常危险、需要痛斥的行为。
质疑“父女CP”是否小题大做?
关于幼童保护怎么“较真”都不为过
面对舆论质疑,当事人董力与节目组均作出正面回应。11月18日,董力接受腾讯网采访时透露,节目中有一位女性编剧来承担贴身照顾阿拉蕾的工作,自己作为男生会把握住分寸。同时,对于部分网友对这段“父女情”的扭曲,董力表示很气愤。11月19日,《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官方微博发布题为《单纯的总是最美好的》的回应文章,强调节目以亲情为本,不支持变了味的过度解读,也反对一些自媒体营销号为了博眼球而无底线的妖魔化言论。与此同时,“蕾力CP”的拥趸、节目支持者与明星粉丝们也对质疑声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被“父女”二人温馨甜蜜的互动所感动、萌化,认为对“蕾力CP”的质疑是“小题大做”、“上纲上线”,批评某些人“淫者见淫”,“内心不纯洁的人才看什么都肮脏”。
图:《爸爸去哪儿》节目官微回应舆论质疑
质疑“蕾力CP”是否太过“较真”?事实上,主流舆论自始至终都并未将批评焦点集中在当事人与可爱的孩子身上,而更多的是在当前性侵儿童案件高发、公众保护儿童意识缺失的背景下,提醒节目组与公众绷紧“幼童保护”这根弦。
评论人王石川注意到,“父女CP”也引起了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的关注,对于公安部门来说,他们看问题显然超越了综艺视角,而是上升到安全教育的高度。
澎湃新闻社论表示,我们不愿恶意揣测制作方,更相信这是无心之失。但是希望这次公共讨论能成为保护幼女的一个社会标杆性事件,社会多一些对孩子负责的性教育,少一些“单纯的总是最美好”的一厢情愿。
《南方都市报》援引了“女童保护基金”《2015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的数据指出,2015年平均每天曝光性侵儿童案例0.95起,受害者呈现低龄化趋势,熟人犯罪有240起,占70.59%。更令人忧虑的在于公众的无意识,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数的投票者认为“这只是一个节目,不要想太多了”。但很多时候,恰恰是这种无意识,助长了儿童性侵事件的一再发生。
图:@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官微关注“蕾力父女CP”现象
“父女CP”风波拷问综艺娱乐的伦理边界
真人秀“情境”设置不妨多听听专家意见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爸爸去哪儿》第一次在节目设置上遭受非议。第一季 “互换爸爸”的环节,就被儿童心理学家质疑对孩子造成不良心理影响;又如为了考验孩子是否诚实而设计的“护蛋”环节,也被批评“一帮大人合伙演戏骗小孩子,还说是为了教小朋友明辨是非”;此外浙江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回来了》播出过程中,“明星爸爸给女儿洗澡是否合适”也曾引发各执一词的争论。
“真人秀”的本意是由节目组人为地设置出一个“虚假情境”,然后观察真人在这一“虚假情境”中的真实反应。真与假、虚与实之间的复杂交融,既是“真人秀”的独特魅力,更是其伦理风险的根源所在。尤其是亲子类节目,涉及儿童心理健康特别是幼儿性心理等专业问题,更是综艺节目伦理争议的高发区。或许,“蕾力父女CP”这一风波的积极意义在于,在综艺娱乐的伦理边界问题上,给从业者敲响了一记警钟。
最后,我们也给节目制作方提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节目组不妨建立完善专家顾问咨询机制,在可能触及伦理争议的问题上,多多请教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各方面专业人士意见,尤其在真人秀“情境”设置这一核心环节上反复斟酌、论证,守住社会伦理与主流价值观的底线。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