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调查 | 一封情书千人打赏,警惕专钓老年人的“帅弟公众号”

“你的支持对弟弟来说非常重要,弟弟需要你来为弟弟把人气拉上去……”近日,长江云新闻记者搜索发现,微信公众号上冒出一篇篇深情表白的“情书”,一个个自称“帅弟”的公众号,深情呼唤“亲爱的姐姐”,不是“心被伤透了”就是“有急事,快回复”,看似深情款款,实则套路满满。

写满土味情话的“告白信”

结尾全是打赏链接

“我必须要赢得比赛才能支持妈妈的药费,求姐姐帮我渡过难关!”“弟弟昨晚被120急救送进了医院,一个人很无助很害怕!”

点进去一看,仿佛专为老年人定制的特大号加粗字,诉说的或是对姐姐的深情,或是生活上的困难。

除了文字以外,有的还会配上帅哥图片,或是使用男性AI配音的视频版情书,制作简陋,甚至有些“辣眼睛”。在快手等平台,不少视频还顶着演员靳东的头像,模拟视频通话的形式。

拉到文末,“弟弟们”的目的无一不是求打赏,还巧妙地以“520、256、199”等数字规避了金额,点开打赏小程序,有的情书竟已收到1768次打赏,以最低额度一次18元来算,也有3万多元。

打开这些土味情书的评论区,却能看到全国各地的阿姨、奶奶充满感谢的回复。

“谢谢弟弟关心呵护!”

“姐姐听到了,很开心!”

“有你陪伴真好!”

与“弟弟”的花言巧语相比,“姐姐”的回复淳朴而真挚,许多抱着猎奇心态前来看热闹的年轻网友,看到这些回复,反而生出心酸之感,“看到那些老人家说的话挺心酸,说在家没人关心,想多说两句话就被嫌弃,只有他能听她们倾诉,是真的可怜。”

沉迷“弟弟号”的老人们

无处安放的爱意

来自北京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姥爷去世多年,71岁的姥姥沉迷和“弟弟类”公众号谈恋爱已经有一两年了,因为现实的意中人并不喜欢她,姥姥便把“弟弟号”当成意中人的小号,把公众号推给她的“情书”,当成意中人的表白,每次看到文章就给公众号发语音回复。

(姥姥让人心酸的语音告白)

“她把所有的‘瑞弟弟’‘东弟弟’都当成那个人,把满腔的爱意都发给了公众号,坚信给她发文章的是真人,看得人特别心酸,每天不是在发语音就是刷视频,有时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两三点还不睡。”

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年,刘女士又是给姥姥的手机开青少年模式,又是把公众号拉黑,又是带她去警局接受反诈教育,可直到现在姥姥仍在转发“弟弟号”的文章。

“每次给她开青少年模式,她就苦苦哀求我给她解开,或者去求舅舅、舅妈,特别可怜,就只能解开了,我隔段时间就要帮她把那些账号清理掉,但是就像病毒一样源源不断,清完了她又加了几百个。”

(姥姥给家人转发“弟弟”的文章)

刘女士将经历发到网上,立即引发热议,数千条评论中,一个又一个网友诉说着自家老人遭遇的类似骗局,这背后,是无数孤寡老人被压抑、被忽视的情感需求。

(老人们被“弟弟”攻占的微信和朋友圈)

广东网友小萌的姥姥,前段时间也迷上了“弟弟号”,最初只是打赏十几元钱,打赏次数一多,号主便主动加了姥姥的微信,经常发语音嘘寒问暖,姥爷过世后一直独居的姥姥一下就陷进去了。

“整天姐姐早上好啊,说很多爱她离不开她的话,迷得她菜也不洗了,饭也不做了,饿了就拿咸菜就饭吃,可因为姥姥一个人住,直到‘弟弟’让她找人帮忙绑定银行卡,她去问邻居,我们才发现。”

小萌告诉记者,由于发现及时,解绑了银行卡,没有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只是前期打赏了几百元。但删除对方好友后,还处在“热恋状态”姥姥对家人抱有很大的敌意。为了防止再次受骗,小萌一家把姥姥接回家同住,姥姥在小区里交到了新朋友,才逐渐走出来,并且也意识到之前的“恋情”是个骗局。

但也有许多老人并没有这么幸运,广东网友小姚告诉记者,朋友的母亲和“弟弟”网恋,被骗了30万元都不愿报警。

“阿姨当时刚和叔叔离婚两年左右,一开始也是在公众号199、299的小额打赏,不到一个月就被号主私聊谈起了‘恋爱’,一会儿说家里人生病,一会儿说房子过户,一会儿说自己想辞职来见她要赔违约金,朋友想带妈妈去报警,她死活不同意,最后不了了之。”

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方放律师提醒,如果虚构事实以博得同情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钱财的,可能涉嫌诈骗罪。请各位老人家理性面对网络上这种求打赏的文章,提高警惕,不要轻易加号主微信,如果发现可能存在虚构事实的,千万不要转款,可以在网络上投诉举报或者直接报警,已经受害了的建议尽早报警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老人对“虚拟弟弟”上瘾怎么办?

心理专家:情感需求宜疏不宜堵

中老年人为何对“弟弟式情感骗局”毫无抵抗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认证公务员心理咨询师李良华分析,该类账号之所以选择“弟弟”作为角色扮演,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手法。在中国文化中,弟弟通常被视为需要照顾和宽容的角色,更容易营造出一种亲近感和情感联系,降低人们的防备心理。对于一些年纪较大、却仍渴望得到关爱的中老年女性,有一个年轻的“弟弟”角色给予关注和照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抚平她们的年龄焦虑。相比之下,“情人”或“老公”等角色,反而让人更加警觉。

此外,中老年人可能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伴侣或子女的忽视等原因,更加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又由于对互联网的认知有限,缺乏隐私保护、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良分子便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设计骗局。此类诱骗行为直接利用了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深深渴望,真相揭露时,受害者不仅要面对经济损失,还要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这种打击可能会导致信任崩塌,对人性的怀疑,以及对未来关系的深深恐慌。

在发现老人迷恋“弟弟类账号”无法自拔时,许多年轻人会采取拉黑、没收手机、开青少年模式等各种方式严防死堵,但往往发现治标不治本,稍一松懈便死灰复燃。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湖北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郑晓边认为,子女在应对这类问题上,宜疏不宜堵,“老年人也有喜怒哀乐,和青年人一样有金字塔心理需求,除了生理、饮食、安全以外,还有情感的需求,情感交流缺失,不法分子就趁虚而入”,他建议年轻人应当换一种方式对待老人,比起简单粗暴地禁手机,更应耐心指导老人正确地使用手机,“让老人充分利用网络中积极的信息来积极地生活。现在老年大学中有专门针对‘网络使用’的课程,请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地教老人怎么用智能手机,也有家庭教育和心理保健相关课程,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李良华认为,除了加强教育、提高识别能力,建立更多的针对老年人的社区和活动也很重要。子女可以鼓励老人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上老年大学、参与公益活动或社区活动,满足社交需求、寻求社会价值,降低老人被欺诈的可能性。此外,如果成瘾严重,不吃不喝,或者认知出现偏差,分不清现实和虚幻,需要适当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来帮助老人建立一个合理认知,以便正常生活。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