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寨夫人”的稻香青春

金秋时节,金黄灿烂,田野里到处是热气腾腾的景象。

“1200多亩有机稻,平均亩产达到750斤,较2022年每亩增产150斤。”10月11日,南漳县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青预计,今年合作社产量接近100万斤。

两脚踩在稻田里的她,目光坚毅,思绪万千——

2010年,24岁的赵青决定:告别武汉,回家种田。

可她压根没想到,最先反对的,竟然是父母和公婆:父母是县直公务员,一直以女儿在武汉成家立业为荣,突然回家种田,两位老人无法接受;公婆是地道的农民,种田的苦吃够了。

逆耳忠言,终究没拗过打定主意的赵青。

完胜“老把式”

“种吧,家里有几亩地,够你折腾的。”家里人松了口。

赵青摇着头:“不够。”

“不够?你以为种地是闹着玩吗?”家人一赌气,彻底甩手不管了。

赵青在南漳县城郊流转土地180亩,添置4台农机设备,干了起来。“10多万元的积蓄扔进去了,找银行贷款10万元,又赊了10多万元的种子、化肥、农药。”她说。

种田的苦,赵青很快咂摸出滋味。第一年,由于插秧机操作不熟练,致使秧苗受损,产量降低,当年亏损3万元,被银行、债主们堵在屋里讨债。

吃一堑长一智,赵青在失败中不断改良种植技术。第二年,没有亏;第三年,亩产超过1500斤,有了盈余……

越来越有信心的赵青决定加码——2016年初,她来到东巩镇上泉坪村流转土地1000亩,注册成立“南漳县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高端优质水稻种植。

迎着“老把式”们诧异又怀疑的目光,赵青和伙伴把一台台农机开进稻田。

育秧时,“老把式”们手撒,1分地能育出1亩地的秧苗,赵青采用“托盘+配方土”方式,高密度且分布均匀,1分地能育出100亩地的秧苗,低成本高产出;

插秧时,“老把式”们先在田里蓄水约20厘米,再将秧苗插入土壤以下5厘米,赵青则把水放干,用插秧机将秧苗插入土壤以下2厘米,省时又省力;

施肥、飞防、收割等等环节,赵青操作着各式各样的机械设备完胜“老把式”们。

转型“三重奏”

产量涨了,可卖不出好价钱。

南漳全县都是“中国有机谷”核心区,各乡镇的水稻都主打“有机”“生态”特色品牌,“寨子米”没有优势。

“不能光让种稻人少流汗,还要让种稻人的汗水更值钱!”赵青陷入沉思,光靠机械化是不够的,必须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从产量转向品质——

赵青与省农科院、武汉轻工大学、襄阳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对接,引进“玉针香”“鄂香二号”“稻花香姐妹版”等品种,逐步替代原有的品种。

“玉针香”亩产稻谷700斤左右,口感软糯香,加工成大米后售价达到10元/斤;低糖免抛米亩产稻谷不足600斤,但加工成低糖米后售价20元/斤,供不应求。

从大米转向产品——

赵青把黑米加工成黑米茶,一袋600克售价158元;加工大米过程中会产生碎米,市场售价2.5元/斤,赵青将这些碎米进行发酵酿酒,10斤碎米酿造1斤“寨子米酒”,每瓶售价近200元;还有不起眼的糙米外皮,被抛光后捻成粉末用来榨油,利润翻番。

赵青介绍,合作社已开发出茶、酒、油、粽子、预制米饭等五大类70余种深加工产品。

从农业转向农旅——

开发1.4万亩彩色景观稻,按照品种、颜色布局插秧,成熟后呈现不同的图案。2021年种出“一面党旗”图案,庆祝建党100周年,2022年种出“天安门城楼”图案,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纷至沓来的游客带火10余家农家乐,赵青给它们取名“寨里餐厅1号”“寨里餐厅2号”……“2022年收入2万多块钱,今年还能多点。”“寨里餐厅1号”老板娘王芹刚说。

喜收“报恩稻”

13年风雨兼程,已经37岁的赵青有点黑,也有点壮。20公斤一袋的寨子米,一手拎起一袋,说走就走,大家笑称——“压寨夫人”。

赵青也笑了:“刚开始觉得挺土的,转念一想,我每天不就是跟土地打交道吗?这名字,挺好听。”

推广有机种植,辐射1000余户农户种植“寨子米”5000余亩;与科研院所签订研发协议6个,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吸引村民以土地入股,推动更多小田变大田;硬化周边道路3.4公里,让一台台农机设备畅行无阻。

近年来,赵青先后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2022年当选湖北省人大代表。

面对荣誉,赵青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不再“只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水稻是有灵性的,是知道报恩的。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她说。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