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让襄阳小曲唱响中国

湖北小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北四大曲种之一

为众人传唱、喜爱

在襄阳一带

百余年间

茶楼、酒肆、会馆中

随处可闻“襄阳小曲”

襄阳小曲与襄阳地方语言的韵味结合紧密

唱腔丰富、曲牌多样

内容多表现市民生活与民间传说

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承载着百余年间

襄阳本土文化的变迁

孙秀珍(中)、徐学荣(右)、张燕鹂表演襄阳小曲。张亚婷 摄

今天

就让我们跟着

襄阳小曲非遗传承人孙秀珍

去认识襄阳小曲

民间说唱源远流长

襄阳小曲

是襄阳市土生土长的地方曲艺品种

最迟形成于清道光十八年

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襄阳小曲是以唱为主,音乐性强的曲艺品种,因流传于汉江中游的襄阳市及所属各县(市、区)而得名。襄阳小曲作为民间说唱艺术,自形成之初,就是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新中国成立前,作为民间艺术,襄阳小曲不被统治阶级接受,全靠艺人群体口传心授,不见经史,不入典籍,其起源、演变、形成、发展的过程,现在只能依靠艺人群体的口耳相传加以整理。

襄阳小曲在我市有着极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据襄阳小曲非遗传承人孙秀珍回忆,幼时,母亲总是边做家务活边哼唱着襄阳小曲。唱词中有理发、补缸、挑担子等内容,可见襄阳小曲非常接地气,在百姓中流传很广。

1934年前后

襄阳小曲艺人曾以卖唱为生,襄阳城区每晚都有十几个班子演唱。新中国成立前,襄阳小曲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艺人们浪迹江湖的血泪史。他们以卖唱求衣食,终年颠沛流离而不得温饱。

1958年

襄阳县(今襄州区)文化主管部门于1958年、原襄樊市文化主管部门于1963年进行组织和挖掘,这样,襄阳小曲进入了官方视野。

1964年

老艺人舒左伦被聘请到原襄樊市说唱团,进团带徒,成为襄阳小曲进行官方、民间双线传承的开端。民间艺人与说唱团成员共同努力,不仅培养了一批襄阳小曲的表演人才,还创作移植了大量作品。

1966年

随着原襄樊市说唱团的解散,襄阳小曲面临消亡。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襄阳小曲的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市艺术研究所原所长董治平曾介绍,他们前后两次搜集的曲目有《水漫金山》《十二月花名》《哭长城》《十不全》《倒贴》《玉美人得病》《张生跳粉墙》等48个。从这些曲目看,襄阳小曲所表现的大都是市民生活与民间传说。

襄阳小曲的代表性曲牌有30多个,如香花调、剪靛花等。

据董治平先生所载,这30多曲牌有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如阳调这个曲牌,与襄阳地方语言的四声平仄、韵味十分吻合。襄阳小曲拥有的曲牌也具备一曲多用的功能,比如,同是剪靛花,在《玉美人得病》《告阳状》《放风筝》等不同唱段中,就能适应不同人物,不同情节,不同情感的需要,准确地表现悲、怨、欢快等不同情绪。

襄阳小曲传统的演唱方式主要是自拉自唱,一个人即可。艺人舒左伦曾回忆,也有合班子演唱的,称为“搭伙”。

二人对唱

则一人操琴,一人打板(或敲碟子)

三人同台

则一人操琴,一人打板,一人敲碟子

若有更多人“搭伙”

则增添月琴、琵琶等伴奏乐器

对于增添乐器一事

往往无严格规定

襄阳小曲流行地区集中,艺人以本地人为主,没有流派之分,但因师承、造诣、生活经历等不同,艺人的风格也各有不同。

较有代表性的如纪国银,演唱风格古朴,行腔徐缓、平直,有从容不迫之感,这与他师徒三代长期在农民中演唱有关。

舒左伦演唱生动活泼、优美轻松,行腔富于变化,善于根据人物、情绪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唱法,这与其多在城镇演唱,而且有更多机会吸收姊妹曲种之所长有关。

挖掘传承迫在眉睫

孙秀珍1947年生于湖北襄阳,1963年考入原襄樊市曲艺队(后改名为襄樊市说唱团)。

1965年,孙秀珍第一次听舒先生演唱,特别震撼——一人就是一台戏,自拉自唱,堪比千军万马。舒先生开口一唱,嗓音是那么清脆,听起来是那么圆润、高亢。舒先生在塑造不同人物的时候又用声腔上的变化,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自此跟随原市文化局聘请的盲艺人舒左伦先生学习襄阳小曲。

通过大家的努力,原市说唱团让襄阳小曲再现生机,演出了新创编的《改邪归正》《张铁嘴改行》《一匹次布》等。其中《一匹次布》参加1964年全省专业曲艺调演,获得了优秀奖,被当时的湖北省电台录制并播出。但原市说唱团解散后,孙秀珍被调入一家造纸厂当工人,其他团员也都转了行,襄阳小曲慢慢淡出大众视野。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孙秀珍被抽调演出,表演襄阳小曲《彭总游园》,在一次全省群众文艺演出中获奖。上世纪90年代,又受到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的邀请,录制了襄阳小曲中几个经典曲牌的唱段,又让大众重新认识了襄阳小曲。

孙秀珍(右)表演襄阳小曲,徐学荣(左)二胡伴奏。孔舒文 摄

2000年开始,孙秀珍与老伴徐学荣(琴师)经常在市区各广场上表演,靠襄阳小曲来自娱自乐,丰富退休后的生活,引得围观群众纷纷发出赞叹。

2019年

襄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与

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张玉慧

找到孙秀珍

希望将襄阳小曲传承下去

襄阳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曲艺文化

襄阳小曲经过百余年岁月的洗礼

是襄阳历史文化的标识之一

自此,孙秀珍与老伴开始系统回忆唱过的曲牌、曲目,同时找老同事进行回忆、整理。

创作、导演许多新编节目且曾担任襄阳小曲艺人辅导员的董治平先生,提供了收集、整理的文字资料。

张玉慧也到处打听,寻找襄阳小曲的图文资料、视频资料等。

目前,孙秀珍与老伴已经整理出5个曲目,全部形成了文字、曲牌、曲谱,有了这些资料,部分襄阳小曲就可以永久保留。

但孙秀珍表示,她和老伴年纪大了,想赶紧找好传承人。

首先

襄阳小曲必须由襄阳人来唱

才有味儿

其次

传承人还要有曲艺功底

目前,襄阳市艺术剧院的张燕鹂和吴芳在学唱襄阳小曲,同时孙秀珍夫妇也在市艺术学校教学生们唱。

“一有演出机会

我们就登台展示襄阳小曲

坚持的缘故

我想

是因为我们爱襄阳

想为襄阳留住一点文化记忆。”

正是这些老艺术家们的坚持

才让襄阳小曲得以流传

襄音未灭,传承未歇

向非遗传承人们致敬


来源:襄宣在岘